明末清初,黄石港是从九江到武汉中间唯一的港口,故而逐渐形成交通发达、商业繁荣之势。因港口矶石“石色黄”,故名黄石港。黄石港在解放前是隶属于大冶县的一个镇,可是,它的历史比起大冶县来,要早七百多年,大冶建县于公元九五六年,而黄石港于公元一九九年就有记载了。不过,那时不叫黄石港,而是叫黄石矶。
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说:“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大清一统志》:“黄石矶在大冶县东……”《湖北通志》第二十五卷载:“黄石矶,一名黄石山,下有黄石港,……矶在港口,县华家湖以上诸水咸由此去,亦险隘处,旧置有黄石港堡。”
经过多少个朝代的更替,到了明清时期,黄石港就繁华起来了,这时的黄石港为长江轮船的要埠。上起武汉,下至九江,中间只有这个港口停泊大轮,它是鄂东南阳新、大冶、鄂城、蕲春、浠水等八县的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是由于这里的繁盛,道士袱巡检司于同治年间移驻于此。
黄石港自古“得舟楫之利,富物产之源”,商贸兴盛。由于各家商户都是边建房屋边做生意,所以街道留得很窄,可以抱着茶壶隔街聊天。因为街道窄,生意兴隆时,顾客来来往往,显得格外热闹。
当年的黄石矶头是前清的黄石港市,是商贸流通最繁华最热闹的地方。西式洋楼与古老的阁楼鳞次栉比,石铺街道纵横交错,古色古香的石板石雕比比皆是。“招商洋行”、“大阪洋行”、“江西会馆”耸立在江边。沿江街上,除了“招商”、“大板”外,还有英国的“太古洋行”、法国的“怡和洋行”等,仅大旅馆就有大东、五州、新汉、江外等十几家之多;春燕酒楼、望江酒家、景阳酒店、、风台酒馆,还有望春、长江、大同等,几乎五步一楼,十步一馆,星罗棋布;至于小客栈、小饭店、茶楼茶馆更是不胜枚举。江面轮船往来的汽笛声,街上的叫卖声,酒楼、茶馆的谈笑声,穷苦人沿街的乞讨声,嗡嗡嚷嚷,不绝于耳。
这里最豪华的建筑是万年台,四根八角石柱精美绝伦,逢年过节灯火通明,集会唱戏通宵达旦。万年台傍边有下会庙、文昌阁,文昌阁是一座宫廷式建筑,里面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前厅后殿,高大宽敞。前清时是敬文昌帝君的地方,民国时是黄石港镇公所所在地。
一八四零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封建大门,自此,中国的内河,外轮来来往往,中国的市镇,盖起了洋房,洋货充斥着市场。黄石港也可以看出半殖民地的斑影。当时的黄石矶头经常停靠四家大轮:招商、怡和、日清、太和。这四家大轮都在黄石港设有侯船洋棚,除招商是中国船外,其他三家都是外国船。洋人来到黄石港主要是掠夺宝贵的资源。美孚石油站、正大洋行、天主教堂等都在黄石港建起来了。洋布、洋线、洋烟、洋糖、洋火、洋油等舶来品充斥集市。汉口的大清邮局在黄石港也设置了分局。
洋货入境,冲击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随着外商、传教士纷至沓来“开拓事业”,黄石港坐商也打破了传统的经营格局,他们将本地土特产苎麻、棉花、蚕丝、药材、港饼等运销到沿江各省市,其中,恒源老杂货店、汪谦茂土布行、占大川麻行、王茂林粮行、殷记竹木行、殷介福药店等蜚声长江流域。
辛亥革命后,黄石港又增添了两户当铺,兆大典当和正昌典当;两户钱庄,源通和聚和。不仅办理汇兑,还发行钱庄纸币,曾通用一时,很有信用。资本雄厚的商店,还自己设有各种作坊。如酱园、糟坊、糕饼坊等,以恒源老、殷益茂、梁祥泰居首。恒源老杂货店自做酱菜所用的大酱缸就达二百多口。
特别是北伐胜利后,黄石港各业商户达几百余家,茶楼酒肆,旅店俱全,宾客如流,华洋荟萃。一些商铺不仅做坐商,也做行商。如王长发、陈同德两店的规模都相当大,特别是陈同德粮面坊,长年租用自运货物的民船就达二三十艘,如果回齐,上港的小运河就占了小半边。
一九二七年黄石港改叫黄石堡,后又叫黄石港镇。当年,贺龙率领的二十军从武汉开赴江西参加南昌起义,在这里补充军需与兵员,黄石港地委与人民对八一南昌起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九三八年至一九四五年,黄石沦陷时期,日本侵略军将黄石港几条主要街道的商店夷成废墟。黄石港被划为“匪区”,进出的地方都设有哨所严格检查。而石灰窑被日寇宣布为“石黄示范区”,在日寇庇护下的汉奸组织,成立了“石黄商会”,取代了“黄石港商会”,黄石港的商业从此一落千丈……
桥梁的架通,环境的改变,如今的黄石港逐渐淡化和削弱了作为港口的功能,但它活化石般的风貌却保留了几处下来。“下会庙”依然屹立在黄石矶头,游人香客不断。“沿江街”、“上港路”、“后河里”、“桥头巷”仍能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青石板巷子里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老港当年的繁华。那错落有致的青砖木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老港”的沧桑。走在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巷子里,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这里才是黄石旅游的真正金矿。
不仅如此,黄石港还是宗教与世俗、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本身就是一部令人玩味无穷的历史长卷。位于上港头黄石港上矶的朝阳阁,始建于唐末,殿内供奉有玄帝、龙王、关帝诸神和观音菩萨。据传,这里的龙王很显灵。上矶附近有个大漩涡,江流汹涌,但过往船只总是有惊无险,从未出事。人们也说这是龙王护佑的缘故,故船家到此都要上岸朝拜神明。清康熙相国、武英殿大学士余国柱曾给朝阳阁题写了“黄石矶头上游安”的匾额。还把皇帝赐给他的旗伞、五幅图等珍品陈列在阁内。
这里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后河水直入长江,河的南边一条古街由西向东分为上街、正街、下街。上街头主要有钱庄、布庄,下街头靠江边,主要有粮行、鱼行,正街是商贸中心,两边的门额上的题刻就给了我们明白无误的提示。“和记”、“利记”、“义昌”、“老凤祥”、“谦和祥”等等。特别是“殷介福”药店,老板殷兰甫引用《诗经》上“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的两句话,为药店取名。为了达到介福的愿望,不惜花纹银数百两,请当时的大书法家杨守敬写斗大的“殷介福”三个大字,又请巧匠用泥金做在店门上,蔚为大观。这三个大字压倒了苏钟贞写的原“黄石港商会”五字的名气,并与黄石港上庙会无名氏所写“半入江风半入云”的横匾,同被誉为黄石港书法双绝。无疑,黄石港给我们的是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
黄石港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人民街新街口的居民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沉浸在往事的回忆里,悠闲自得地生活着。也许他们的眼前是纤夫在黄石矶头爬行拉船的身影,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如同咀嚼着黄石港饼和长江徊鱼的滋味。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黄石港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黄石港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
今天,虽然古老的黄石矶头已经荡然无存了,昔日繁华的“小汉口”淹没在了历史长河之中,黄石矶头变成了休闲漫步的江滩公园。但沧海桑田世事巨变,新区规划与旧城改造和谐共振,区域经济日新月异,水陆交通飞速发展,高速路网四通八达,一个与世界接轨的新黄石港已经耸立在沿江开放开发的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