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学习笔记2025.10.12
《你永远有办法》—周梵老师
1、所有盲区内有资源和奖赏,优势和天赋,解锁后将收获颇丰。
但是盲区未解锁前是封印。
2、大的奖赏都在关系的深水区,不管是对人还是对事都是如此,当你进入关系的深水区,那里人迹稀少,你可以品尝到的成就和甜蜜是无与伦比的。
只可惜大部分人在关系浅水区就搁浅了。
为什么?
人与人、人与事之间的巨大差异带来的无法达成共识。这个世界上,很难有一个人或一件事业与你完全契合。
关系无法深入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彼此的共识。
3、不要跟身边人争对错。
除了法律层面的规定,道德方面无法决定谁对谁错,因为对错该谁来决定呢?
我们与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想要用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对方,对方也用自己做事做人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于是,我们要么赢,让别人屈服,要么委屈自己屈服于别人,但压抑的委屈总会在积压到一定阶段来个莫名其妙的大爆发。
4、学会找出你关系里的大共识、小共识
比如在教育孩子方面,老人和父母一代很容易产生理念的冲突,大共识是“为了孩子好”。
当你要求对方按照你的标准理念带娃时,你先把共识说出来,就是你们俩一样的初心,“妈,我知道,你给孩子追着喂饭吃也是为了孩子好,想让她多吃点,营养更多一些。但是你这样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没有吃饭的自主性…”。
再比如,港匪片做一些交易时,一言不合两边纷纷拿出枪,结果和事佬说了一句:大家别激动、别冲动,都是为了求财。这个“求财”就是大家的共识。于是为了这个大的共识暂时放下彼此的恩怨和情绪。
在关系中沟通或解决问题时,先找出共识,找出共识,找出共识,达成共识。非常重要。
5、只有大共识就够了吗?
不够。
大共识只是保证我们在共事或沟通中不会走向大的冲突。维持住我们做这件事的初心和大的目标上来共处。
大共识指向我们如何解读对方在这段关系中的表现和意图,比如你解读ta是正向意图还是负向的,假如你认定ta是负面的,你心里对ta有评判,即使你再伪装或者不表现出来,但是你还是会隐藏不住。
大共识,那个共同都想、必须要完成的目标可以支撑我们去深入沟通,深入关系,有共创的坚定的心。
比如我和慧兰老师,早期需要沟通很多绩效问题,很难沟通很多卡点和小冲突,谈不拢的地方,经常会想算了、不沟通了。但是因为我相信,我和她都希望在这份事业中达到一种彼此成长和带给更多人帮助的心。为了达成这个,我还是会努力去继续沟通,在大共识下,去一步步一起沟通解决。
再比如全家一起出去玩,想玩的开心是大家的共识,只不过有些人喜欢在酒店玩、有的人喜欢打卡、有的人喜欢没事。这些是有差异的。
另外,我们要注意,这个大共识或者初心是不是对方能力能达到的,或者是不是对方能认同的共识。
比如,我们孩子吃饭,做好了饭,老二会一叫就来,老大每次都墨迹很久才上桌,有时候几分钟有时候快半个小时。后来有一次,
爸爸发火了,说她,叫你不来,叫你不来,我们都在等你吃饭。
孩子回:你们先吃,不用等我。
爸爸:妈妈辛辛苦苦做饭,你不来吃,怎么对得起你妈妈的付出。
孩子回:我又不饿。(隐含:这饭不是我叫你做的,也不是我让妈妈辛苦的)
爸爸:你还有理了,我说一句你顶一句。(气越来越大)
周老师:好了,好了。我经常出差,你也开始住校了,所以我希望在我们能一起在家吃饭时,大家多一些相聚在一起共同吃饭的时光,更多一些相聚的仪式,你是不是也想有?
孩子回:愿意。
周老师:那每一次做完饭叫你,你说好了以后,都要等很久才能下来。下一次再有这种情况,我应该怎么办?
总结:
第一步:找出彼此认可、都有能力达成的一件共识
第二步:表达自己无法完成共识的困境,邀请对方一起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困境。
注意:第一步很重要,如果对方不认可这个共识,很难邀请对方一起解决这个困境。
一起拆解一下爸爸这次失败的沟通:
他沟通的初始目标:想让孩子准时一叫就坐上餐桌吃饭
他沟通的方式:指责孩子不懂事,不体谅父母的付出。
孩子对抗爸爸,触发了爸爸的创伤反应:我不重要,把我的话当耳旁风,我的话孩子不听,而且还不尊重我,顶嘴。
一旦被触发到创伤模式,基本上让孩子及时做坐上桌吃饭这个沟通目标会全部忘记,人会进入应激情绪反应,攻击状态。会想方设法让对方臣服自己,或者我要压制对方直到我赢为止。打、辱骂、威胁等等方式。
人们吵架到最后,会陷入到一种争论中:女儿要更懂事、更孝顺、更负责任、更多为家庭付出、多为别人着想等等。
可是这些争论的点是无意义的,因为孝顺、懂事、负责任这些大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什么是大词?涉及到一个人人格改变的词语。
你能不能主动一点
你能不能用心一点
你能不能多关心关心我
你能不能负责任一点
你能不能多努力一点
你能不能懂事一点
……
沟通中总用大词,说教意味很浓,但是没什么用。如甄嬛传中的齐妃。
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有人跟你说这些词,你什么感受?
只能感受到责备和否认。
爸爸说这些话背后,他的沟通目标太大了,他指向的是孩子:不要磨叽、更懂事、更孝顺,这种改变人底层性格结构的目标。
举例:你叮嘱老公回家时买一盒牛奶,但是他还是忘了买,你有点生气。
常规表达:你能不能上点心,把我说的话记到心里,我说过回家时记得买牛奶,你又忘了。
练习表达:不要带攻击性,努力让老公解决你的困境。
我记得让你回家时带一盒牛奶,估计你太忙了忘了吧,家里明天孩子都没喝的了,你看看怎么办呀?
老公,你带牛奶了吗?没有
我有点失落,这样我明天没有牛奶了,怎么办呀?
爹味:讲道理
装味:假装自己不生气,明明心里不舒服还装
训练大脑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沟通链条,以达成你的目标。
我们要达成高能量状态:
平等 真诚 务实 信任
“老公,我看到你两手空空没带牛奶,我心里有点失落,你猜可能是因为你太忙了所以忘记买了,我能理解。但是我也非常需要你帮我,我这一天搞家里很多事情很忙很累,搞不过来。但我有时候需要你帮我时,你会因为太忙而忘记,下次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呀?”
事实+感受+理解+我的现状+困境+怎么办?
自己总结:
我不是最近一直想在“共赢”的层面上有所突破嘛。
感觉周老师的这个课就是在给予具体落地的实操方法。
周老师讲的这一套如果我们学会了,多多练习。
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做事业,都会非常牛。
首先,第一步:
在这段关系中,或者这件事上,我要的是什么?(我的目标)
这个地方的难点是:
1、自我清晰,很清楚自己要什么,锁定一个,不能既要还要又要。
2、评估要达成的目标是不是能要到的,对方有没有能力,不能是改变对方人格结构的目标。
第二步:
我可以和对方达成的共识是什么?
这个地方的难点:
1、找不到共识点。
2、这个共识点对方认不认可。
第三步:基于达成的共识,表达自己的困境,基于困境,找出解决方案。
这个地方的难点:
1、只表达自己感受和困境,不要评判和指责。
2、基于这个困境,自己说出解决方案,看对方是否同意。
3、如果不同意,看对方有什么方案,自己能否接受。
(2和3可以互换,先问对方要解决方案也可以)
举例子:
目前,我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困境
只能采取吼叫、指责、训斥、威胁的方式去做。
如果换成这个模式框架,我该如何去沟通呢?
困境1、孩子吃太多零食,不好好吃饭
共识:我们两个都希望你有个好身体,不生病,生病太难受了。
这点你认同吗?
如果孩子不认同,继续找其他共识。
表达:看到你每天吃这么多零食,我心里很担心。我知道看到好吃的零食总忍不住吃很多,我能理解。但是最近我的事情很多很忙,一旦你生病我还需要请假,更加忙不过来了,对金钱上也有很大一笔损失,所以,你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能让你既解馋,又不至于会生病?
困境2:孩子玩游戏控制不好时间,耽误学习写作业
共识:你一定不想完不成作业,到学校被老师批评吧。
表达:我看到你玩游戏已经快三个小时,很快就到睡觉时间来,但是作业还没写。
游戏特别好玩,玩游戏让人开心,这个我也被理解,我也喜欢让我开心的事情。
但是你一定不希望自己完不成作业,上学会被老师批评,这种情况多了,可能老师会请家长,这样我还得去学校接受教育和批评,所以,你看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