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生了好多事,朋友圈总是一次一次的被刷屏,各种类型的推文席卷而来......
3月12日,伯特 德纪梵希的离世,人们开始悼念他与赫本之间的感情,那款叫禁忌的香水以及小黑裙又成了人们口中的佳话;3月14日,斯蒂芬威廉霍金离世,全世界都在称赞他在物理与科学领域的贡献,他是那个化作星辰,飞向浩瀚宇宙的伟人;3月18号,李敖也和这个世界道别,他算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角色,对于他的言辞犀利,人们褒贬不一。2018年的三月,注定是不平常的三月,就连整个冬天都没有下雪的帝都北京也迎来了第一场雪。这段时间,不经意间的翻看朋友圈时,总是会被这样一条条的文章消息刷屏,似乎全世界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不寻常的时刻贴标签。
不知什么时间开始,“贴标签”成了我们朋友圈的主流趋向。在一些网络推文给我们构建起的潘多拉宝盒里,一个人的真善美亦或假恶丑,只要几句话就可以针针见血。似乎思考成了当下最奢侈的事情。我们在夸赞纪梵希与赫本之间美好感情的同时,是否曾想过为何赫本穿着纪梵希设计的婚纱与他人执子之手呢?我们在夸赞霍金的伟大贡献时,可否真正了解过宇宙论和黑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听说过《时间简史》,但空间与时间的不确定性、宇宙的起源和命运、黑洞、粒子、反物质究竟又是什么呢?李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们批判他文笔犀利时,又有几个人敢豪言“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也不过都是些躲藏在海螺中的寄居蟹。
然而,不论我们对这些内容究竟了不了解,都不影响朋友圈里相关标题党文章的盛行。大家似乎习惯了用发个朋友圈表明自己是与新闻接轨,同时也表明自己对某种价值理念的认同。精神食粮靠鸡汤,也成了当下最便捷的进补方式。作为一个也会经常喝鸡汤的人,我不否认鸡汤着实在生活中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具有导向性带标签效应的就很有可能是毒鸡汤。
无论是对于名人还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轻易下定义或者贴标签都是对其的不尊重,因为个体都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我们能接触到的只是这个个体展现出来的某一面,亦或者说就是个体在某情形下的人设,根据某一事件就片面给人贴标签的行为是不可取的。认识一个人,绝不仅仅是靠一两篇文章就可以读懂的。轻易给人贴标签,究竟洞明还是无知,不难分辨。
好久没有更新公号文章,或许是新年把人都过的慵懒了,总是无心提笔。实则,也是觉得自己有时太过狭隘、知道的东西太少还总是喜欢发发牢骚。生活中有太多不知道的奥秘,有太多不了解的故事,有太多被期待的明天。很多事情并不是简单的几行文字,或者凌乱的碎片阅读就能识破。系统和完整的学习和认知过程必不可少。正如我们所知,宇宙苍穹间,奥秘万千。身体和灵魂,应该有一个是在路上。
躁动不安的三月份,已经过去三分之二,愿这个春天依旧充满希望,阳光灿烂。
我是Laura,一个有着女神梦的愤青,爱文字、爱生活,想做的事很多、做到的又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