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下),有几点收获:
一、子绝“四”。意思是孔子有四件事不做,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是不瞎猜。有时候我们人的苦恼就是自己会想很多,会猜测别人,比如你感觉今天领导看你的眼神不对,自己就会猜测“是不是我哪做的不好了、哪个小人打小报告了……”,但事实上只是领导今天的眼不舒服,而我们自己乱猜想就会失去快乐的一天。猜测别人有时候会给别人带来伤害,而我们也有被别人推理的时候,想想被人误解、误会的滋味,那种委屈、恨、痛苦的滋味。孔子“毋意”启示我们不要“庸人自扰之”,君子坦荡荡,也不要伤害到别人。毋必就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就是要学会灵活运用、不要太死板了。孔子评价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只是还不错的人,但是是不够君子的修为的。毋固是不固执己见,当一个人固执己见他是看不到别人的,自己已经处于一个满的状态,又怎么能够看到别人、听进别人说的话呢。毋我就是没有我,为他人着想的境界。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自己觉得很委屈、自己觉得不公平……,这就是有自己。毋我就是把别人考虑进来,或许这样的痛苦就存在或是减轻了。
二、非功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就是君子做事是考虑这件事所带来的意义,小人做事是考虑我能获得什么好处。现在创业,大多数人的想法是赚钱,而真正的创业应该是解决一个社会问题。当社会大家都讲“利”这是非常危险的,人人都在计较,这个社会就会混乱,人与人的关系也会淡薄、冷漠。“人心不古”就是抨击这种“事事皆于利”。樊登讲了现在一些家长会用一些奖励的方式来让孩子搞好学习,这是非常不利孩子成长的,学习变成功利的会贻害孩子,忽略了学习本身带给我们的满足和快乐。
三、孝悌。孝悌的行为最能反映一个人真正的修养,你对自己的亲人都能善待,那么这个人一定是个好人。我们现在看到一些案例,外边的人对他评价都很好,很老实、和善,可是这些人在家却是另外一个面孔,虐待老婆、孩子、老人,这种人显然是伪装起来的。孔子说“孝”强调一定要对自己的父母和颜悦色、好好说话,尊敬他们,没有尊敬跟养一个猫狗动物有啥区别。所以也是启迪我们,对父母的孝顺不是只有给他们钱,而是能够和颜悦色、给予父母情感的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