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那年,孔子带着弟 子,赶着牛车,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这一走,就是13年,每到一个国家,孔子都要推广他的政z理想,以期恢复周朝礼制,以礼乐仁义治国。
但他没有管仲那样行之有 效的治国方案,也没有孙子那样实用的谋略战术,有的只是社会大同那样的理想。
春秋乱世,战争不断,在随时都有亡 国危险的境遇下,又有谁会重视他的治国理念呢?
纵然四处碰壁,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信念。正如南子对他说的:
人们也许很容易了解你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到你通过痛苦所达到的境界。
68岁,孔子返回家乡鲁国,致力于继续从事教育及古典文献的整理工作。
73岁那年,孔子因病而猝,此时,他的主张依旧没有得到认同。
在失望中死去的孔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的思想会被后世发扬光大。
孔子的弟 子们将他的言行编辑成书,取名《论语》,正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子曰……”
及至战国时期,孔子的儒家学说得到继承和发展,经过孟子和荀子等大师的传扬后,儒家学说成为百家争鸣中蕞大的一派。
纵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给儒家带来沉重打击,但汉武帝却推行“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
自此,儒家学说渗 透到中国人的政z、法律、文化、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而这一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如果你认为,孔子只是中国的,那就错了!
在中外文化交流历史中,孔子及儒家思想对其他国家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
早在3-5世纪,儒家思想便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并在这些国家曾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受到官方的推崇和支持。
从17世纪开始,我国和欧洲国家有了直接交流,很多传教士在中国发现了孔子,同时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这些饱学之士将孔子的思想引回欧洲,甚至将其想象为一个理想的乌托邦。
孔子及其思想在不自觉中影响了欧洲的思想,继而进入他们的哲学层面,引起众多哲学家的关注。
近代以来,纵然我国在学习西方科学时,曾对儒家思想质疑过,也曾有人高喊“反孔”以求“思想解放”。
但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和冲击后,孔子的儒家思想依然得到复兴,并再次引起世界关注。
尤其是解决西方高度发达的工业技术文明所造成的深刻社会问题上,在这里引用汤因比的一段话:
要避免像西方社会因技术的滥施而给人类带来的悲剧,就必 须培育起能使精神与自然相协调的人文精神……
而这种人文精神就在中国久远的文明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