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新闻里听到“宏观经济怎样怎样”、“货币政策怎样怎样”、“房价高了”等等,这些经济学概念看上去就很高冷,不易接近,那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有本书叫做《斯坦福极简经济学》是一本写给普通人的,没有那么多数学公式,通俗易懂的科普书。这篇文章主要摘取了三个重点内容:价格的形成、宏观经济政策及政府的干预行为。
一、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是怎么来的?
我们常听人抱怨说,什么东西定价太高了。其实,从经济学角度来说,大部分商家没有定价权,所以有定价权的公司有极大的利润和潜力。决定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供给和需求。
供给量大于需求量,价格就会下跌;需求量大于供给量,价格就会上升。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会有价格太高或太低的错觉呢?因为我们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混在一起用了。很多人觉得一个东西的使用价值越高,它的交换价值也越高,其实不是这样的。比如水,使用价值很高,交换价值很低,一公斤水几块钱。用一些非市场的力量,把价格定在高位或低位,是容易出问题的,因为忽略了市场的其他参与者。
如果让其他国家的企业参与到本国的市场,商品到价格可能还会变低。跨国贸易会让每个国家专注自己擅长的领域,开放之后生产成本变低了,消费者面对的价格也会变低。即使每个国家都可以自给自足,贸易也可以让每个国家的生产规模变大,这也是发达国家要参与到全球贸易中的原因。
二、宏观经济是怎么控制货币的流动的?
新闻中的,财政政策说的是政府怎么收税、怎么花钱,货币政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的政策,主要通过银行系统来控制。财政政策一般说的是政府要干什么,而货币政策是说央行要干什么。
财政政策有两种,分别是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和权衡性的财政政策。自发性的财政政策就像预设的程序,优点是反应快、随时调控。权衡性的财政政策是临时的决策,反应速度慢,有时还会遮盖根本问题。
银行可以通过不断放贷来增加货币供应,但这个循环不是无限制的。因为每次存进来的钱,都会被银行扣押一部分,不允许再借出去,这比钱叫做“存款准备金”。通过银行系统来调配货币的供应,可以增加或减少存款准备金。除此之外,央行还有别的方法来控制货币供应,比如买卖债券。央行可以让银行没钱可用,但不能强制银行花钱。
三、如何让政府的干预行为有激励的效果
政府干预市场或发布某些政策,都是有一些目的的,希望大家按这些要求去做。但要怎么激励呢?大部分人都一样,希望自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所以政府要做的事就是设计出一套游戏规则,让大家的自利行为能符合政府的目的。
在环境保护方面,允许污染排放额度在市场上买卖,就可以激励企业减少排放。还有,可以通过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来增加当地的旅游收入,可以让周围的居民更热心保护野生动物。
我们总听到环保难,就是因为我们的环境没有被市场考虑进去。假如没有法律规定,大家都会随便排放、破坏,因为环境不是大家个人的成本,所以不在乎。而一旦我们把环境保护变成市场参与者的成本或受益,那这些参与者也会按照市场的规则去想办法减少成本或增加收益。
经济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通过经济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每件事,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会发现很多小事都暗藏乾坤,当你一层一层的剥开它的外壳,会发现这个世界真奇妙。早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