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老师是万能的吗?老师必须比学生强吗?这个问题想必答案并不统一。题记是韩愈的《师说》是我们当年上师范要求背诵的文章,当时背的时候对这句话特别不解,难道老师对于学生来说,不应该是绝对的权威?不应该是神一样的存在吗?为何几百年前的韩愈会这样说?
直到自己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教学实践,方才发现先贤说的是对的,自己当初的观点有多么幼稚可笑。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诸位回想一下我们目前的教育现状,有多少人做的是生活教育?
六上有一篇课文叫《竹节人》,这篇课文有三个教学目标要达成,其中一个是了解制作竹节人的过程。我最初的设计是我来制作竹节人,课堂演示,让孩子们看看竹节人是怎么做成的。课后动笔练习时,发现孩子们写的基本差不多,完全和我预设的不一样。
课后和课代表聊天,课代表说,老师,其实这个竹节人我们自己也会做?
“你们自己做?”我有点惊讶,因为用到的尖锐工具比较多,生怕孩子们受伤,我有点犹豫。
“老师,你让我们试试吧!”课代表一脸“坚定”,其实我知道他就是想把语文课变成手工活动课。
“行吧,那就试一试。”我放下了手里千篇一律的竹节人制作过程练笔。
“手工活动课”如期开始,同学们热情很高涨,以小组为单位,有带毛笔准备看成竹节的,有带锥子穿孔的,还有带彩笔装饰的~~~
一节课下来,我在提心吊胆之余,意外发现同学们的状态和我上演示课时截然不同,表情丰富了,笑容多了,参与度也高了,就连平时上课沉默寡言的部分同学,也在积极参与手工制作。
课后,新的竹节人制作指南出炉了,这一次我意外的发现孩子们写的比上次好多了,连续动词用的多了,人物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生动了,真的是惊喜连连。万万没想到一节手工活动课,解决了我两个教学问题。为奖励同学们,我用了一个周时间,在班级接连举行竹节人争霸赛,竹节人选美大赛,一个周下来,孩子们印象深刻,包括在后面的习作中,仍然有好多同学写了自己与竹节人的“恩怨情仇”。
通过这件事,我不由得多想了一些,孩子们现在写作文无话可写,不正是缺少生活经历吗?或者说是我们的书本知识没有和生活链接,孩子们没有深刻的印象。
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是尽可能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相链接,比如教授广玉兰的时候,带他们去观察广玉兰的叶子正面和背面有什么不一样,再比如教授大气压力时,单纯的知识讲解枯燥无味,那就瓶吞鸡蛋实验做起来嘛,这些不都是很好的生活经历,足够精彩和印象深刻,那孩子们写作文是不是就不怕无话可说了?
另外,老师们千万不要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在做的过程中你要学习的还很多,比如在制作竹节人的过程中,我失败过很多次,但是我的学生很多人基本上一次就成功了,甚至做的还比我好,竹节人动作灵活不僵硬,这难道不应该及时向学生取经,讨教心得体会吗?还要端着架子吗?
所以,老师们,行知先生提出在做中教,在做中学的生活教育理论真的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去做一做试试,说不定你就会发现教育的新世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