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先发苑中梅,
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
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日,食春芽。
阳春三月,唯春光、美食不可负,来自大自然的食材,简简单单的烹饪,用舌头感受春天的生机,春意与春光在唇齿间细细咀嚼。
一、水蕨
今儿个上完课,回家路上,照惯例捎点菜,实在不想去菜市场。路边的临时摊点上,大蒜、菜心、水芹、春笋等时令蔬菜,摆在马路边,看着养眼,买了一把鱼腥草,一把水芹,想着再买个荤菜已是差不多。
瞥见路口一位大妈的塑料袋里杂乱地放着一堆水蕨,不是很多,也就五六斤吧。水蕨只有寸把长,显然是刚刚出土的芽头,应该很嫩。询问了价格,八块一斤,刚刚上市这个价格倒也不贵,往年怎么着也要十四五块,暑假里都要五块一斤。称了一大把,八两,大妈一心想我买一斤,三口之家,八两一盘已是够了。在大妈失望的眼神里,付了钱。
回得家中,换衣做饭,变身家庭大厨。饭煮上了,得洗菜了。这一袋水蕨可够我洗了,刚刚出土的芽头,身上布满了褐色的毛,搓洗了两遍,还是有许多顽固分子。不敢再搓洗,怕把芽头搓掉,无奈,只得一根根用手摸刮过。梗部倒还好,顶端弯曲在一起,如同孩子紧握的拳头,老家把这种刚刚长出来的蕨叫作蕨拳,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小心掰开弯曲的地方,手指刮掉毛,耗费了我三十来分钟。
腊肉切丝,入锅煸炒,逼出香味。清洗干净的水蕨入锅翻炒,黄绿色很快变成翠绿色,此时切莫以为炒好了,如此好看的水蕨是不好吃的,杆子里面还有粘液,食之还有少许涩味。不停地炒,不停地翻,把杆子粗一点到放置锅底。原本翠绿鲜嫩的水蕨变得墨绿发蔫,加入切好的红椒丝,继续翻炒。辣椒熟了,每一根水蕨都是瘪怂怂样(老家方言),锅里也没有一滴水分,就可以出锅了。整个翻炒的时间大概在五六分钟吧,因放了腊肉,无须放盐,也不用放其他调料,最爱的就是原汁原味。吃上一根,软,嫩,香,一大盘中午就光盘了。
水蕨顾名思义,长在水边——河滩里沟渠边。茶季来临,农人每天采茶忙得两脚不着地,多半没有时间打水蕨。正好,我家有一块茶棵地旁有一条水渠,水渠的岸边就有水蕨。天麻麻黑,收工回家,一家人顺手打一把水蕨回家。母亲总是红锅炒之,所谓的红锅就是锅里不放油,不停地翻炒,炒制瘪怂怂样盛在碗里。锅内倒油,放入大蒜末水蕨爆炒,加盐调味,很快出锅。
离村子不远的另一个村庄——下山坞的河滩里,成片成片都是水蕨。年迈的奶奶最爱去打水蕨,新鲜的吃不完,晒成干水蕨,和腊肉一起炖,或者泡发好和腊肉炒,也是极好的。
前些年,回老家,还和姐姐一起打过。最爱荆棘丛里的水蕨,粗壮鲜嫩,哪怕长得很高了,仍然还是保持着蕨拳的样子,不会分枝长叶。白色、粉色的野蔷薇花绽放在春日里,蝴蝶蜜蜂翩跹起舞,只是想要打得这里面的水蕨,双手总要被刺得一道道血印子,甚至还会有刺扎进肉里,拔出来仍然继续。打蕨时,粗壮的看着喜欢,吃蕨时还是喜欢细一点儿微微长出一点儿叶子的。
趁着周末,带上孩子,打蕨掐蒿,把春天的味道带上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