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我都感到庆幸,在从教第四年,我就幸运地遭遇了新教育和新网师。它不仅解开我对于专业发展的疑问疑问,也开启了我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
如果站在整个教育生涯的高点上看,此时的我,还处于浪漫阶段。那么加入新网师,又开始了新的循环。2018年9月起,正式加入新网师的我,慎重地选修了唯一一门,由执行院长郝晓东讲授的《儿童的人格教育》,由此开启我在新网师的浪漫阶段。
对新网师的学习,一切从零开始。选课、购买书目、阅读、批注、反思、写作、打卡、完成作业、听课、画图、实践。我在这一系列的“规定动作”中亦步亦趋。最初的我,欣喜于新网师带来的更新,新的学习平台、新的导师团队、新的学习要求,仿佛回到学生时代,大有一番大有作为的干劲。从接触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一本根本书籍开始,我在一遍遍的阅读中,与书籍形成对话:用批注的方式与文本对话,以实践的方式与教学对话,以反思的方式与自己对话。新网师的学习,改变了我的阅读和学习方式——原先满足于快餐式、表面式、主观式的阅读,慢慢在郝老师,以及榜样学员的带动下,转向了啃读和深度学习。慢慢的,我也进入了课程的精确阶段:随着理解的深入,阿德勒理论的系统性在我面前逐渐揭示,我的阅读批注越来越多,打卡的写作文字越来越长,导图的绘制越来越精确,我的思维,不再迷失于阿德勒在《儿童人格教育》中的理论迷雾,而是对学生行为的背景和动机的分析、对电影人物命运转折的思考中、对自己成长史的回顾中得到了深化。正是这样,在自我对话、认知行动中,我的思维能力达到了以前的阅读未曾有过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我的预习作业,开始连续四次作为优秀作业展示分享。
就《儿童的人格教育》这一门课程而言,课程授课的结束标志着课程本身的小阶段的循环不,但它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完结,相反,它开启了新的学习循环。带着阿德勒的理论,同时延伸出的《正面管教》、《孩子,挑战》等书籍理念,也为我在自身教育教学的方法与实践奠定理念背景。我对这门课程的理解,在每日的教学实践中接受检验,加以修正,并且随着网师学习的日益深入,我的理解也在深化。譬如这个学期选修的《教育学经典解读》,增加了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的阅读,这为我更加立体地理解儿童人格理论提供了更加深厚的学术和理论支撑,犹如习练武功,常常有打通了“任督二脉”之感。
我的新网师之路还将长路漫漫,但明白了怀特海的教育节奏论,我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学识和素养的局限,也珍惜当下对于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好奇与迫切渴望。在目前的浪漫阶段,我渴望以更加充满的热情、求知欲来投入到追求自身专业学习在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共同体这样的发展路径中的蓬勃发展。
如今上海的春花盛开,愿我的专业成长,也如繁花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