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这本书,其实买了好久,一直放在办公室的书柜里。年后,利用午休的时间陆陆续续看了几篇,便深深的吸引住了。不久的这个周末,因为要送妈妈和小孩回老家过年,在来回的火车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掩卷之余,看着火车外面的风景飞驰而过,也是思绪万千。
整本书最令我动容的是上半部,描写厨房把手指切断且一副事不关己,把自己儿子扔到水里学游泳,不是邻居相救差点溺死后说了一句“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阿太的《皮囊》。再三举债,哪怕即使已经知道房子就要拆掉,全家吃菜叶也要建起全村最高房子,倔强而又可爱母亲的《母亲的房子》。写了残疾固执的父亲,以及母亲对父亲爱意的《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我的神明朋友》。作者通过回忆阿太、母亲和父亲,把家乡泉州的人情风貌也娓娓道来。
因为都是南方、从小都是在小镇和农村成长,虽然我们的客家文化和作者的闽南文化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那种扑面而来的乡土气息、朴素的生死观、农村对神明天道的依赖都是那么的熟悉,一下把我的记忆也拉回到了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加上作者的文笔细腻,特别是对家乡、对亲人的浓郁情感,看的我好几次都眼眶都是湿漉漉的。
人不断接近中年,父母逐渐年迈。几次夜深人静之时,也想过父母离开我们之后,我们怎么办。每每心中闪 过这个念头,都不敢面对。万一到那一天,不知如何面对,虽然知道那一天始终要到来。从书中的阿太、母亲都让我想到自己的外婆、母亲,她们都是一类人,柔弱的身体下有着一个倔强、容忍和坚强的内心,有着可以为了家人虽历经千辛万苦却百折不挠的决心。
作者用巨大的勇气撕开自己的回忆,我相信他的写作过程也是痛苦甚至是残酷的。
书的下半部分,感觉戏剧性更强,反而真实性不强。和上不半部分不同的是,我看文章的时候,更多惊讶于作者在本该张扬青春的年龄,却成熟的让人吃惊,对人生的掌控和理解会如此的精准和深刻。大学四年的严格要求 ,对自我追求目标如此清晰的坚定执行。对比之下,自己走一步是一步,从无长远规划,直到目前,也还不知道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么。
总之,看了这本书,让我对人生的意义,对生死终极的拷问有所感慨,或许就没有白看吧。这本书的前半部分值得再看,也是可以久不久就可以重新翻来看看的书。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