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 宇宙最开始是什么样子呀?”
“一个点。”
“这个点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
“歪歪兔看不见了。”
机缘巧合拿到这本《超级简单的宇宙史》之后,我一直暗笑可怜天下父母心。
明明前段时间我还笑话脸书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小扎夫妇给一个月多的小婴儿读量子力学绘本,可小婴儿怎么可能看得懂。
可是,一转身,我自己入手了这么复杂的绘本。而且,我居然还一本正经的给不到30个月的儿子读这本书。可神奇的是,我家小宝宝居然还领会和记住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他和我的对话让老母亲惊讶不已!
01
这本《超级简单的宇宙史》真的很棒,它以时间顺序给我们讲述了宇宙的诞生与消亡。
距今138亿年前,一个点爆炸了,这个点开始不停的膨胀。
大爆炸发生后的38万年后,宇宙开始变得透明。
大爆炸发生后10亿年后,星系、星团和类星体出现在宇宙中。
大约在50亿年前,太阳形成了。
时至今日,宇宙还在膨胀。
总有一天,未来的某一天会留下一个寒冷、死亡的宇宙。
一本看似简单的绘本,却把整个宇宙的前生今生娓娓道来。当孩子们看见漫天星斗的时候,扬起天真烂漫的小笑脸问我们:宇宙是什么?我们完全可以拿出这本无与伦比简单的绘本,给孩子们讲讲关于宇宙的那些事。
更难能可贵的是,绘本并没有刻意掩饰我们所居住的宇宙最终的悲惨结局,但却又给了孩子们以希望——毕竟,随着人类的能力的增长,总有一天我们能看看外面更宽更远的世界,为人类的繁衍谋求更好的出路。
02
可我觉得,这本书最妙的一点并不是它把宇宙的历史讲的多么的科学,而在于它讲述的方式。
宇宙真的是一个非常非常遥远的存在,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摸不着也碰不着的。可绘本的作者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将日常生活与宇宙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在讲宇宙的爆发之前是一个点的时候,一张全黑的纸张中用设问的方式引发小读者的好奇心:“你看到这个点了吗?没错,没有看到,因为这个点太小了,你根本看不到。”
我问儿子“你看到那个点了吗?”他回答说:“看不到。”虽然儿子很小,我没有办法考证他对这个点的理解程度。但我想,当孩子在一张完全黑的纸张中,试图去找一个小小的点,却发现这个点根本看不见的时候。“这一个神奇的点”一定能让孩子记忆深刻。
再比如,在展现这个点爆炸之前宇宙的状态时,绘本用“此时的宇宙就像一团雾,混沌不清”来形容。我那理科男老公不怀好意的问了句“为什么是馄饨(谐音)而不是饺子?”可儿子却指着图片中看不见的歪歪兔说:“歪歪兔看不见了。”孩子的视觉是非常敏锐的,我和老公的注意力完全被文字所吸引,可孩子仅仅看图就明白了“混沌”到底是什么意思。
还有呢,那个关于“地球是圆的,为什么我们看着却是平的?”的问题,如果我这个文科老母亲回答绝对会被问的哑口无言。可是,绘本也给出了非常好的答案。
绘本用了一个很简单的类比——如果把我们的地球比喻成一个气球的话,那么我们人类就像是一个小小的蚂蚁。蚂蚁太小了,即使气球是圆的,在他眼中也不过是平的呀。当我们成年人仔细回想这个比喻的时候,在感到恰如其分的同时还会觉得无与伦比的精妙:在浩淼的宇宙中,个人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存在而已。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感觉呀。
……
把一个知识讲复杂并不难,我们只需要用一大堆术语就可以把人弄得晕晕的。可是,把如此复杂的知识讲得如此深入浅出,需要的不仅仅是深厚的科学根基,还需要的是对孩童的体贴和同理心。
03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个“钩子”。
它没有必要去传达太多知识。因为在数字时代语境下,知识的获取非常容易。而兴趣、探索和学习精神却是难求的。
在最近热播的电影《银河补习班》里,正是因为父亲马浩文告诉儿子马飞自己能够乘坐太空飞船回家,儿子才逐渐萌生了希望成为航天员的梦想。而父亲带儿子去观看航展等举动,更激发了孩子探索宇宙的兴趣。
学习知识也一样。如果我们一开始就给孩子讲非常艰涩的知识,比如地球引力、宇宙大爆炸、黑洞……孩子可能会望而生畏。他也许年纪小并无法准确表达,但未必不会有这样的想法“太复杂了,而且好像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我为什么要学呢?”
绘本就像是马飞的父亲,给了孩子一个契机,用简单有趣的类比、图画激发孩子的兴趣,给他们播下了一颗向往科学的种子。
也许在若干年之后,不,或者根本不需要几年,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来讨论关于宇宙史还有哪些内容这本书并没有讲到,还有哪些宇宙形成的观点虽然小众但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或者,我们可以和孩子手拉着手一起去科技馆或者自然博物馆,去看看在展馆里还有哪些关于宇宙史的线索。
那该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