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把人生比喻为一棵树,树有很多现实作用,同时树也有很多精神的寓意。
往昔圣贤与历代文人墨客经常借书育人,借树育人,用树唤醒着我们。
在长久的时间长河中,树也作为参与者见证着人们的生命史诗。
古时,佛陀在菩提树下彻悟。孔子讲学的杏坛杏书遍地,相传老子在李树之下降,生庄子则独爱那无用的历史。禅宗六祖手持的千年荔枝树与唐太宗亲手种下的千年银杏树,至今都在讲述着盛唐时期。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树一或者古也,一树十惑者牧也,一束百惑者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庄稼,做十年的打算,没有什么比得上种植树木,做一生的打算,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培育人才。
已经培育,收货一倍的那是庄稼,已经培育收获十倍的,那是树木,已经培育收获百倍的,那是人才。
我想在这里加上一句永恒之计,莫如树心,永惑者心也世间万物终究都会迎来消亡,不过有一些东西确实不会,那就是心。
往昔圣贤与先哲们,虽然肉身已逝,但他们树立的那颗光灼灼的心至今还在照耀着山河万朵。
那颗心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依然影响着几千年后的我们。
树新,树德,立功立言。心这个东西看不见,如同树根,只有树根深深海底行,树木才能高高山顶立。
人也是一样,只要我们深深的种下一颗如同树根一般坚定不移的心,才能像树一般挺立于天地之间。
《左传》有云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意思是人生在世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次一等的是树立功绩,再次一等的是树立言论。
其实经过再久远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三种不朽。
立德如果是一棵树,那他就是主干,立功如果也是一棵树,那他就是树的花和果实,立严如果是一棵树,那他就是种子,言论会这样传播下去,而立心如果是一棵树,那心就是它的根,这才是最重要的。
人生三阶如树之三阶。人生有三阶,三种学问,一种是生存学,二是生活学,三是生命学。
生存学是讨论如何生存的问题,生活学是讨论生活的健康和幸福,生命学值讨论生命存在的永恒困惑。
他代表着人生追求的三个阶段,也代表着生命的三重境界。
人生如数生命,主动树干生活如同树枝,生存则像是树叶。
讨论生存的人很多,讨论生活的人少,讨论生命的人很稀有。
可是如果是树枝与树叶有问题,是因为树干有问题,同理是生存与生活的问题,那都是来源于生命的问题。而树干与生命的问题,都来源于树根,也就是心,根的问题对于树才是最大的问题,心的问题对于人生也是最大的问题。
人生如树,人生应如树。树的一生也是人的一生,我们需要土壤需要阳光和雨露,当然也是需要雷霆与暴风。在他还是幼小的种子时,就该埋进了黑暗之中。种植者将其埋完还不忘踩两脚。可他是如此的向往着光明。它的树根与身体向着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着不可思议的逆行。
种子在黑暗中摸爬滚打许久,之后有一些已经不行了,还有一些则懂得了天意。
懂得那些在黑暗中摄取的养分,冒出了头。当他被阳光照射时,她便开始了自己奉献的一生,生时净化污浊的空气,遮风避雨,死后则成为房屋桥梁或是一叶轻舟。或一张白纸,连那些看似无用的叶子也是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而他这高尚的一生,常常被圣贤们加以引用,在人心中种下种子。
人难道不应该是这样的吗?永恒不变的是生命的情怀。树,根发于泥土之中,于天地之间。不断地向天空发展,一年四季冬去春来。
或许你的圣贤皆以涅槃,或许几代王朝早已不在,可当年的老树仍然在新发呢呀!人就像是一棵树,实现了生命的永恒引用把根留住的歌词。
一年过了又一年,一生只为这一天。
希望我们能有往昔圣贤们留下的那颗阳光灼灼的心相连,留住我们的根,并种下我们的心。
最后宽心静养,待实到根深叶茂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