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物钟紊乱的不成样子,越到夜晚,精神越亢奋。上到天文地理,下到鸡零狗碎,天马行空的瞎想一通。更加不困,常常是由A到B引出来C又联想到D,最后还能牵扯上Z。纯粹是闲的!
大学时候做过一个兼职,帮助村小重新录入图书馆的书。按照编码用仪器归档整理,再把书放在相应的货架上。不耗费脑力也不用跟人打交道。提前体验“搬砖”的工作。往往复复,来来回回,一天下来也能走个一万多步。晚上回到宿舍,人都瘫成一堆烂泥。哪来的臆想?一趟床就打呼噜也是一种幸福。
能吃能睡能拉屎,愈发觉得这是一种安逸。上了年纪不是忌口,就是失眠,有的还伴随便秘。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何谈快乐而言?人体就像年久退化的机器,不是螺丝松了,就是零件坏了。没个囫囵劲儿。头疼脑热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没病没灾的都是寥寥无几。
昨晚灵光乍现,猛然间一个激灵,我想到了山。
有位禅师说过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我对第二重有了浓厚的探究欲。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底是风幡不动我心动?还是开悟之坡的前路?
我个人认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这个阶段多在青壮年时期,这个时期会维持很久。这个时期的人随着智慧、阅历、能力……等的提升,会对原本的事物产生新的问号。甚至对约定俗成、常规性的一切,重新构建认识框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有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周遭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自己可以独当一面的处理自己的生活、社会生活带来的问题。
当然了,这个时期的人,大脑发育和人格养成都是飞跃式发展。突如其来的变化,会帮助他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不断接触、了解、深入,一切问题都有了新概念。顺应变化和社会的主旋律,会尽快的重塑意识,增强智慧。逆流而上和主流社会格格不入,要么是被当成天才,要么是被当成蠢材。
天才和蠢材一墙之隔。
风幡未动,仁者心动。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偏偏要把山看成水,水看成山。对错很难界定也没法界定。一切都是内心的想法,遵循内心的执念看待万物,万物自然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唯心主义成为外观条件,从先决出发,早早的被下了定义。
达克效应分了四个阶段:愚昧山峰、绝望谷底、开悟之坡、平稳高原。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不拘泥事物本来的样子,根据自己的感受将它重新编排成新的含义。可以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可以是意识的创新。一分为二的看,也说得通。
如果是前者,那算不算到了第三个阶段:开悟之坡?
这个时候看待事物有了新的触角,不被节奏带偏,不被表面迷惑。看着似乎是山,其实走近,一一验证发现并不是山。哪怕把周围类似的事物都拿来混淆视听,理想的答案还是不会改变。随着年纪的增加,不用到四十岁,就可以知天命而不惑了。向着智慧和通达更进一步。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到底是风幡不动我心动?还是开悟之坡的前路?我自己也搞不清楚,难说,难说!
凡人想要领悟至上的真理,需要一定的慧根。大多数都是庸人自扰,想得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