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陪伴我到大学,后断流了近30年的那条家乡的小河,在今年七月丰沛的雨量下,又露出了昔日的笑脸。这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沿途观览的人群不断,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姐姐一天要去河边看好几次。在北京工作的同学亦委托我给他拍些河水的照片和视频。
小时候,记忆中的小河是那样的清澈透明,鱼儿在水里看得清清楚楚。夏天,男孩子在水里自由地玩耍,摸鱼。他们会用石头和泥沙将浅处的河水改道,然后去断流后的河水里捉鱼。女孩子和妈妈婶婶们一起在河边洗衣服,用木头棒槌用力的砸衣服。河边还有一片杨树林和细细的白沙,大人们乘凉聊天,孩子们玩小石头。夜晚,我们还会在亮亮的月光下,捉迷藏和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安静下来,便会听到小河潺潺的流水声。
小河还是鸭子和大白鹅的天堂,天一亮,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涌向小河,天黑了,又各自回到自己的家,河边有时会出现鸭蛋和鹅蛋呢。
冬天来了,结冰的小河更加美丽,各种各样的冰花即时开放。我们徒步在冰上滑行,有时弟弟妹妹们蹲在冰上,哥哥姐姐便拉着他们在冰上快跑滑行,当然有时会人仰马翻,欢声笑语一片,偶尔还会传来小朋友的几句哭声。冬天打柴的人们会将木柴放在冰上推着走,节省体力。
小时候,夏季下雨是常态,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山上沟岔的流水便会穿过村庄汇入小河,这时的小河变成了大河。
那是上小学三年级,中午放学后回家吃饭,天上还在下着雨,经过“葡萄峪沟”流出的河水时,我的帽子落在了水里,顺流而下,我便一路追赶,结果,我也被汇入了大河!要知道,入河口可是一个一丈多深的、带漩涡的深坑!
我非常地幸运,像有神助一般,我被大水冲出了一段距离后,竟到了距岸边不远的地方,顺手抓住了一株带棱角的草,我上岸啦!否则不远处就是水库啦。
后来听说老师把我带到了学校,我的爸爸妈妈和姐姐们都第一时间沿着河道飞奔到了我的身边。可能是吓坏了,这些我都记不得了。我只记得我妈说:“这是你最爱吃的土豆,多吃点”,眼泪就从妈妈的眼睛里滚落下来。
小河最大的一次发飙,是1976年7月23日上午。瞬时天昏地暗, 大雨倾盆而下,教室里很快就水漫金山。老师把学生们转移到了学校后面的学农基地高台上,我躲在班主任谢老师(女)穿着的雨披里冻得瑟瑟发抖。突然间,小河变成了波涛汹涌、浑沌不清的大河,如猛兽般将学校前面的几根电线杆催倒,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大雨戛然而止。大水卷走了村西头几间住户的房子,也带走了上游几位村民,几天过后,河面上还能看见从上游漂下来的树木、柜子、牛羊等。
据说那次降雨持续时间40分钟,降雨量276毫米。不过,小河下游当年新落成投入使用的半城子水库,成功地接纳了大水的来访,有效地保护了下游百姓的安全。
为了安全,小河靠着村庄的这一侧建起了水坝,自此,小河再无泛滥,天上的降雨量也逐年下降。过去属于小河的地盘也被陆续种上了瓜果蔬菜。再后来,小河断流了。
有一次回家,来到小河边,发现没水了。以后每次回家,都会问家人:小河有水吗?心里怅然若失。
其实,今年的瞬间和持续的降雨量不逊色那年。周边地区的桥梁也有被冲毁的,路面有塌方,7月20日开车走水库西线至大关桥时,就有交警拦截,说前方石佛地区有大面积塌方,危险不能通过。当时,很多山区的百姓全村都被政府转移到了安全地带,如被安置在了学校或幼儿园,区县政府还派干部包干到村,据说这么大的灾情没有出现人员伤亡。能够在安全的环境里安心地生活是幸运的,因为我们经历过恐惧和担忧的折磨。
过去的老房子印象已不深刻,几经翻盖的老房子如今已经变成了别墅式建筑,儿时的村庄现在是生态度假村,越来越美丽。
在我的生命印记里,唯一不变的就是故乡的这条小河。它永远都是充满活力、承载美好记忆的地方,不管它是清澈、咆哮、还是干涸。
喜欢我的文章可以长按识别图中的二维码,予以关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