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认知不协调?我们有句话叫做“知行合一”,这是一个理想的状态,“知”就是认知,“行”就是行动。一般我们的理解是没有好的行为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还没有到,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有如下两点:
1、有“知”不一定有“行”
2、不一定靠改变认知才能改变行为,其实先改变行为也可以反过来改变认知。
认知不协调是人的固有天性。
心理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自以为是、嫉妒、羡慕、恨是人类普遍的情感,也是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以往的管理学,是用理性的角度看人的,但是现实世界中人并不是理性的,而是有这天然的局限性。
有一种情况我们身边都很常见,我们都会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要首先努力做到,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却做不到,但是并不觉得自己没有做到,他们会认为自己做到了,而且做的相当好,这就是属于认知不协调,有认识,但是却没有外界公认的应该有的行为。
改变行为可以改变认知
有时候领导下属常常会水要改变观念,不换脑袋就换人,他就是希望让让你用他的观念去实施你的行为。
但是现实世界中,不仅态度、观念会影响行为,其实行为也会反过来改变态度,这就是第二种认知不协调。
第二种认知不协调其实在投票选举中发现的。他们发现:相对于投票前的选民,投票后的选民更倾向于相信他们所投票的候选人会取得胜利。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他有了行为,先投了票,投了票之后他就吧希望当成了胜算,这种认知不协调,在学术上叫决策后的认知不协调,我们身边也常发生这种现象,比如购买股票,你购买了一支股票,你就看这支股票的眼光就不客观了,你总是希望它涨,因为你希望它涨,所以你就不能用理性的态度去考虑什么时候把它卖掉。
其实政治家们在选举社会里,就有意识地利用了人的这种认识不协调。他们先去给选民承诺,然后选民就会用行动支持他。当选民用这种行动支持后,选民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这个人就是能代表你的人,然后就会特别希望这个人当选。
所以,如果你想要一个人喜好某件事情,你不妨先引导他去做这件事情,等他做完之后,他就会自己找理由说服自己做这件事情是最符合自己利益的,也就是说,改变一个人不仅要考虑怎么改变他的观念也可以考虑先改变他的行为,特别是让他和你一起完成某个行动,说不定完成行动之后他会更加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