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作者阿比吉特·班纳吉(印)和埃斯特·迪弗洛(法)夫妇也由此获得了2019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多年从事贫穷本质的研究工作。贫穷与富裕,自古就是人类生存中最显见的现象,贫穷通常与懒惰、愚笨、拖延、缺乏远见和规划、自制力差等联系在一起,然而通过本书,我们能借助作者的眼睛,看到贫穷更深层次的原因,以及处于困苦中的人自救而不得的故事。
这本书和《事实》那本书一样,提供了大量关于贫困国家和地区的数据和事实,由于实地调研,亲身体验并描述了全世界至少8.65亿贫困人口(日均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真实生活。这点让它从众多理论书中脱颖而出,能看到对贫穷的认识和克服贫穷过程中的努力和尝试。通读下来,主要以印度为主,还有少量中国的事例,也许是因为印度人口众多,贫困常见,以及作者之一就是印度人有关,便于调研。
现在世界最底层的10亿人,生活在每天0.99美元的贫困线之下。还记得多年前,我和当时的男友(现在的爱人)一起约定,互相监督做一个实验,用50元过一周(这样算起来差不多也是99美分一天啊,巧合),还记得那一周,只够买吃的,而且买的时候反复比较价格和其能带来的饱腹感(而不是营养),想尽量吃米饭(我们的习惯),奈何米饭价格不低,好多次以馒头为正餐,最终总算控制在50元内(记得我是49元),完成了约定。那次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饿感不时卷来,每天都在斤斤计较中度过,极大限制了自己能做的事,不能生病,不能买书,不能买任何零食,不能去溜冰,尽管当时学校旱冰场一次也就5元,而且不能运动太多,不然容易饿......
我不打算讲述书中的内容,而想分享下给我带来的触动。
1、钱什么也没带来: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在针对18个国家的研究数据中,很多国家的穷人会将自己手中的大部分钱花在健康上。印度贫困家庭平均每月将预算的5%花费在健康上。碰到严重健康问题时还会节衣缩食、卖掉资产或借高利贷(高利贷高达年42%)。
然而问题不在于他们为健康花了多少钱,而在于钱花在了哪里。穷人常常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
预防永远大于治疗,但由于预防没有一眼可见的效果,我们很容易懈怠,直到问题变严重。预防的费用相比治疗的费用,通常都低很多,而且我们也知道,任何东西,治疗或者修补,都只是减少已有的伤害,是恢复不了之前的原有之物的,费钱费力还比不上原装。
最近牙疼得痛不欲生,医生说得根管治疗了,就是抽掉神经,这家公立的口腔医院在片区内数一数二,价格很多年都不变算是公道的,一颗大牙只是根管治疗就要4000元(一颗大牙有4个根管,一个根管治疗需要1000元),还不算要镶的烤瓷冠的花费还要几千,心疼,不光钱包疼、牙齿疼、治疗疼,还费时费力,得去三四次,而且治疗后的牙齿很脆弱,还得弄烤瓷冠保护起来。如果每年或半年定期去看牙医,早点发现问题而不是等到牙疼再去看,也许就可以避免或极大推迟这种情况出现了。
保险也是一种预防手段,都说中国家庭,穷人和中产阶级之间的距离,就是有没有家人大病一场的距离。我很早就有这种意识,自己了解和学习了保险的一些知识,相应的险种尤其是重疾险也配上了,保险是一种以小钱撬动杠杆的手段,值得深入了解一下。如果没有用上保险,恭喜你,平平安安;如果用上了,也不用慌,至少有个杠杆可以撬动一下。当然,前提是一定要了解其中的内容,配置适合自己的,要知道哪些情况是不能赔付的,以免到头来说坑了,毕竟保险对投保人还是有要求的,有些身体上有特定健康问题的,可能是无效的。
2、缺少信息来源
穷人很难做明智的决定,有一个很大的原因,他们缺少信息来源,尤其是偏远地区。如果他们知道了更多信息,会更有利于做正确的决定。感谢现在互联网便利,很多信息网上都可以查看到,不过,这时候又需要培养另外一种能力:在鱼龙混杂的汪洋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穷人为什么喜欢多生娃
之前在电视节目看到,有对90后偏远地区夫妇,生了七八个娃,当时挺震惊的,这么多娃,全靠男的一个之力,养起来确实困难。不过对他们来说,多生娃是一个有效的避险方式,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龙生九子还各有不同,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越多,就增加了孩子中成才的概率。《向上生长》里面说,古代整体遵循的就是一种“进化算法”,一步一步来,每代人中择优培育,如果一个人发达了,大家一起跟着发达。类似曾国藩这种地主家庭就是如此,大儿子老老实实在家种地,剩下的孩子里选个脑袋灵活的读书,这代人考个秀才,下代人考个进士,等其中一个出息了,就把家里其他兄弟带出去,曾国藩发达了,就把自己的俩兄弟曾国华和曾国荃也带出来了,跟他一起打仗立功。美第奇家族,曾经权势那么不可一世,最后家族少子,传奇不再。
然而,虽然看似多生娃有用,但在本身资源已经很有限的情况,也无法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抚养孩子,孩子成才的概率也低啊,这是穷人的困境。
4、时间矛盾
时间矛盾,其实就是指现在可见的付出和延期的满足之间的时间差,让人处在矛盾中。对于穷人而言,现在的资源有限,期望投入当下,即刻能获得相应的东西,例如购买食物,购买电视等,而像打疫这种事情,虽然长远有益,但没有显见的收获,就会拖延去做。再者,人做决策是需要消耗精神能量的,我们都有经验,早晨起来之后我们能更好更快地做决策,而到了晚上,精神疲惫,对自控和做决策就很敷衍了,就抵挡不住垃圾食品的诱惑。生活在富有地区的人们,不像穷人,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穷人所陷入的困境与我们其他人的困扰似乎是一样的——缺乏信息、信念不坚定、拖延。的确,我们并不贫穷,受过良好的教育,见多识广,但我们与穷人的差别其实很小,因为我们的认识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
我们的真正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的。我们住在有自来水的房子里,不用想着每天早晨往水里加消毒剂。下水道自行运转,我们甚至不知道是怎样运转的。我们大都相信医生会尽力为我们服务,公立医院会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让孩子接种疫苗(公立学校不接收未接种疫苗的孩子)。即使我们出于某种原因没给孩子接种疫苗,他们可能也会安全无恙,因为其他所有人都接种过了。如果我们去健身房,我们的保险公司会奖励我们,因为他们担心没有奖励我们会不去。而且,或许最重要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无须担心是否有下一顿饭吃。换句话说,我们几乎用不着自己有限的自控及决断能力,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
我们应该认识到,谁也没有那么明智、耐心或博学到能够为自己的健康做出正确的决定。同样,对于那些生活在富裕国家的人来说,他们周围充满了无形的助推力,而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容易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所能享受的医疗服务的质量。
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延迟满足很重要,降级消费,不用花五六千买个新手机,而是选择早先出来的品质不错的款。增加储蓄,每月或每周强制储蓄一部分,时间是我们的朋友。
5、贫穷的风险
“一个金融领域的朋友总说,穷人就像对冲基金经理一样,他们的生活充满了风险,而唯一的不同点在于两者的收入水平。”事实上,两者性质就不一样,穷人是用自己的钱,基金经理则是用别人的钱,风险可承受度也不一样,穷人的风险是不期然(但又常常必然的,如缺乏营养容易生病)而失控的,基金经理的风险是确定但在可控范围内的。在穷人看来,每一年都过得像身处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一样。
贫穷会产生压力,而压力会释放皮质醇,皮质醇又会影响大脑的部分区域,如前额皮质、类扁桃体、海马区,这些都是认知功能的重要区域。也就是说,贫穷会影响一个人的认知功能,导致一个人不能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贫穷的风险还在于,贷款利息高,因为银行会认为他们偿债能力弱,信用不佳。不像富人,可以以很低的利率得到更多资金,穷人和富人一起面对一个投资机会的时候(例如购买房产,几年后猛涨抛出大赚的情况),富人可以以少量的本金,加上低息的贷款,从而抓住机会短时间赚回了比自己本金和利息还多的钱。所以,贫穷的陷阱在于,即使面对同样的机会,也会被拒在门外,继续陷在贫困里。
贫穷的陷阱还在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身体健康状况也好,技艺不满足社会要求也好,很多穷人不得不做起了生意,相当于自己出钱给自己买了一份工作,而生意的风险本身很大,投资与回报得不偿失,反而负债累累,更陷入贫穷中。说到不得已做生意,让我联想到现在很多高管的无奈,我遇到好些四十五十岁的高管,最后都说在做自己的生意了,不知道多少是出于自己的创业心,又有多少是由于年龄被雇主公司挡在门外,不得已自己买份工作的。每每看到国外节目,头发花白的老头,六七十岁的人,还在热切地工作,就很让人着迷,为他们还有工作,为他们还被职场尊重。我们现在的职场情况,太不正常了,三十五、四十岁就是分界线。一个总经理、总监,三十八九岁大家都觉得他很棒,一旦过了四十,一下就掉价了,人还是那个人啊!我们的市场还太年轻还不成熟,不看重那些有经验的长者,只看重体力等外在的东西。一个充满了有智慧的中老年人的社会,才更有魅力。
最后,以本书中的结尾来做总结,尽管我们没有根除贫困,但我们知道有些事情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具体为以下五个方面:
1、穷人通常缺少信息来源,相信那些错误的事情。
2、穷人肩负着生活的多种责任。你越富有,越容易做“正确”的决定。
3、一些服务于穷人的市场正在消失,或是在这些市场中,穷人处于不利地位。穷人存款所得的利息(如果有幸拥有一个账户的话)是负利息,但贷款的利息却很高。针对穷人的医疗保险市场尚未健全。
4、贫穷的国家不会因为贫穷或不堪回首的历史而注定失败。
5、对于人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最终常变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孩子放弃上学是因为老师(有时是父母)认为他不够聪明;水果店老板不努力还贷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还会负债;护士不上班是因为没人对她们在岗位上的表现抱有希望。
我们应与全球其他人一起联手努力,让这个世界再没有人每天依靠99美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