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opic)
咖啡馆(coffee houses)进入中国人的生活,时间并不算太长,大概也就十几年吧。不过,咖啡馆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公共空间(public places),成为办公室和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
以星巴克为代表的现代化连锁咖啡馆(chain cafe),现在已经遍布城市商业街头和办公楼宇。人们在咖啡馆里约会,聊天,谈生意,或者什么也不做,只是发发呆。不是有一句话嘛,说"我不是在咖啡馆,就是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星巴克绿色的小美人鱼标志,代表着温暖的咖啡和舒服的坐椅(comfy sofas),在繁忙的城市街头,那里成为人们可以稍微停下脚步、舒缓一下心灵的地方。
【A】(Ask & Answer)
咖啡可以提神醒脑,振奋精神,很多人都离不开它。科学研究表明,喝咖啡可能会上瘾(addicted)。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嗜咖啡如命。为了写出伟大的文学作品,他靠喝黑咖啡保持头脑清醒,拼命工作。巴尔扎克不抽烟也不喝酒,白天一有空,他便到巴黎街头购买咖啡,每天都要喝上五十杯。咖啡是他灵感的催化剂,最终他也死于这个有魔力的饮料。
你知道英国人一年消费多少杯咖啡吗?我想这可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你可以猜一猜。答案是英国人一年要消费230亿杯咖啡,平均每个成年英国人一年消费45杯咖啡。这听起来好像并没不算太多,差不多每星期一杯吧!实际上,这和我自己现在的消费频率差不多。一星期一杯的量,还不至于咖啡上瘾吧?
【S】(Scene)
咖啡馆诞生之初,是人们聚会、热烈辩论(lively debate)、智慧交流(intellectual discussion)的场所。而最新的观察发现,现代咖啡馆的气氛(vibe or atmosphere)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那就是咖啡馆变得安静了。
BBC的记者描述了早上咖啡馆的情景:上午十点左右,咖啡馆里零星地坐着几个人,他们各自盯着屏幕(each staring into a screen),耳朵里塞着耳机(ears plugged),背靠着墙,咖啡馆里的免费Wifi已经把他们带到了世界上不同的地方(transporting them to diverse destinations),远离身旁的人。他们有的在远程工作,有的在申请奖学金,有的在社交媒体上看有趣的图片。他们彼此并不交谈,他们只是坐得很近,而心却飞得很遥远。
【K】(Knowledge)
英国咖啡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最早的咖啡馆建于1650年的牛津,是人们聚会、机智辩论的场所。人们花上一便士,就可以在咖啡馆里看报纸(access to newspapers),参加激动人心的辩论(get in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随后,咖啡馆变得流行起来,遍布伦敦各处。人们在咖啡馆里聚会交流,辩论时事,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交场所,咖啡馆里热闹非凡。
而今日咖啡馆的气氛,已经和十七世纪咖啡馆的气氛完全不同。人们在咖啡馆里占据(squatted)着舒服的沙发,蹭着免费的Wifi,彼此之间不再交谈而是沉默相对。几乎所有的人都被手中的屏幕所吸引,不是盯着电脑屏幕,就是盯着是手机屏幕。
也许咖啡馆不应该提供免费wifi?当然,这样做有点太极端(a bit extreme),咖啡馆需要它来吸引顾客。现在,我们去咖啡馆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去与人交流,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就应该放下手机或电脑,专注在人的身上,聆听或倾述。另一种就是去发发呆,静静心,仅仅是表明:我在人群中,同时我又不在人群中。这样也未尝不可吧?因为,咖啡馆让我们暂时逃离烦恼和寻常的生活。
就让我们在咖啡馆安静一会儿吧!静能生思,思能生慧,慧能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