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蒋方舟的《同宿舍》里,她说过一位科学家朋友告诉她:所谓“内向者”与“外向者”,并不是以人前的活泼和健谈程度来划分的。
对“内向者”而言,人际交往对他来说是一种消耗,内向者在人群中也许非常健谈与活泼,但对他来说,血槽正在慢慢清空,只有独处的时候,他会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力量与充实恢复。
对于“外向者”来说,人际交往对他来说是一种增值,独处让他感到恐惧与不安,而在人群中听别人讲话,他也许一言不发,但脑中的信息量、心中的踏实与快乐,都在慢慢增加。
生活中我们又会因为种种不同的原因要扮演各种不同的性格,但是当我们扮演其他性格的时候,需要万分小心,因为有时候我们对自己太狠。内向者在假装外向性格一段时间之后,需要自己躲起来疗伤。
外向者和内向者的交流方式有所不同。
外向者在与人互动时,喜欢肢体接触、亲近对方。喜欢眼神接触,甚至相互凝视。
有研究表明外向者更加喜欢使用昵称,而内向者直到认为他俩的关系已经足够亲密才会使用。
外向者和内向者的说话方式也不同。
外向者更喜欢确定、具体、简洁的语言,而内向者喜欢说一些复杂难懂、模凌两可的话,不会把话说死。
举个生动的例子,两个人讨论某一个的行为的时候,内向者会说:某些时候她的一些做法确实有点问题,她过于自我,诸如此类。外向者会说:握草!她傻逼吧。
创造“外向”“内向”术语的心理学家荣格说:外向者的生命周期更短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少的自我保护方式;内向者的生命周期更长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多的自我保护方式。
外向者更喜欢热闹,因为这里有丰富的信息源,而任何信息都可能让他们产生快感。
内向者更喜欢安静,因为任何外界信息都可能让他们产生不舒服甚至是不安的感觉。
内向者会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内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观点和情绪中,而外向的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愿意在人多、事多、活动多的环境中工作;
内向的人通过安静和独处恢复精力,外向的人通过与外界的联系恢复精力;
内向的人对外部刺激敏感,不喜欢太多刺激,喜欢对自己体验到的事情做深入的了解,而外向的人喜欢更强烈而丰富的刺激;
内向的人喜欢深度,外向的人喜欢广度;
在外向的人眼中外向是一种性格,而在内向的人眼中外向是一种能力。大多数时候,我们在极度兴奋的的时刻会认为自己是个十足的外向者,陷入低谷时又会觉得自己好像又是内向者。
我们都是如此相似而又独一无二,都有些外向或者神经过敏,但不可否置,我们都有些别人没有的完全属于你自己的特点,不要将自己简单的对号入座。不同的个性,是我们抗拒这个同质化世界的最大力量。
千万不要把自己装进笼子里,打上固定的标签。不如去尝试、接受和拥抱更多可能性,去突破所谓性格为我们设定的最佳舒适区。那时候,你到底是一个外向者,还是一个内向者,也许也就没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