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奶奶的故事,接着往下讲。
9、奶奶太精明了。老人家过世若干年后,我们在家庭聚会中谈及她老人家,大家仍然是这个共同的印象。
记得我技校毕业后,曾在乡村度过近一年的待业时光。奶奶深知我心情低落,从来没有一种重话,总是小心翼翼,好言安抚。
没有田间农活要帮忙的时间,我常在小河边,竹林里,桃花盛开的树下,看书或写作,以乡村为素材,天马行空的练笔。为了给我一个宁静的时空,奶奶从不打扰。
奶奶平常说的话,富含一定生活哲理,我还专门用一个笔记本记录下来。她知道,这何许对我写作有些帮助。
然而,漫长的乡村生活太枯燥无味了。奶奶便打发我去姑妈家做客,希望偶尔换个环境,让我心情愉快起来。而姑妈每次托人捎话,总是说,地里有什么活儿急需要人手帮忙。其实,每次去姑妈家,都没有帮忙做多少事,倒是每顿好菜好饭招待我。我想,这可能是奶奶与姑妈事先“串通”好了,既想关心爱护我,又不想伤我的自尊。
父亲过世的那年夏天,十四岁的我,仿佛一夜成熟。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习惯于默默努力,不把悲伤的情绪带给家人。因此,十八岁在家待业的这段时光,我依然没有任何抱怨。我想,在我离开家乡之前,这何许是难得的一段陪伴奶奶和母亲的时光。
若干年后,我之所以不嫌麻烦,热心帮助许多亲友、同乡们就业,可能是待业的那段经历太痛苦了!我曾在老家自己卧室的房门上写下两行字,以明心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内心的万丈雄心,在少年时代已露峥嵘。精明的奶奶早有觉察。她知道,她深爱的孙子绝非池中之物,有合适机会,定当鹏程万里。
10、参加工作后,县城这家纺织企业,为我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平台。短短两年,我从基层技术工,晋升为生产调度兼厂长办公室宣传干事,消息传到村里,我的奶奶和母亲很为我高兴。白发苍苍的奶奶,终于从父亲过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她总说,我像一轮小太阳,只要一回到家,整个家庭都兴旺红火了。
奶奶真会讲话。这对我既是鼓励,也是鞭策。
二十三岁,我晋升为生产科长,常被公司派往地区、市里学习企业管理。厂长语重心长地说,我们老了,以后工厂要靠你们年轻人接班。我听后,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了。生活的磨难,让我少年老成,我总在别人的夸奖中,反而觉得一种名不符实的胆战心惊。这种忧患意识何许与生俱来。
偶尔利用周末回村看望家人时,乡亲们的恭维赞美,让我疲于应对,颇为心累。好在奶奶口才好,应付这些,小菜一碟。印象中,堂伯与奶奶的对话,堪称人情世故的经典:
听说我从县里回来,堂伯过来家中喝茶,他说:侄子,你好好干,以后做了厂长,伯伯给你去看大门。我正准备回堂伯的话。奶奶抢先接过话头:等您侄子做了厂长,自然会好酒好饭招待伯伯,哪还忍心让伯伯您去看门。这句话讲的好极了,堂伯听了开心得哈哈大笑,直说,要的要的!就盼着这一天!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