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我盯着镜子里那张蜡黄的脸——眼下的乌青像晕开的墨,鬓角新添的白发在格外刺眼。体检报告上“气血不足”的字样,终于让我意识到:这场和熬夜的拉锯战,我早已溃不成军。
中年教师的夜晚总被切割成碎片。批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手机弹出家长的消息;备完明天的课,又想起教研组的汇报PPT还没收尾。等真正能喘口气时,窗外已是深夜。
起初只是想“再做十分钟”,后来变成习惯性刷手机到凌晨,仿佛只有这偷来的夜晚,才真正属于自己。直到某天站在讲台上突然头晕目眩,扶住讲台的那一刻,才惊觉身体的警报早已拉响。
改变是从羽毛球拍开始的。起初只是想打破“越累越懒”的循环,试着把闹钟往前拨了半小时。站在小区球场的晨露里,挥拍、跳跃、接球,二十分钟就已汗湿衣衫。没有追求运动量,只是让身体在晨光里苏。后来偶尔加入健步队,跟着节奏走在林荫道上,听队友聊家常,看孩子追逐嬉闹,那些疲劳的倦意,终于有了喘息的空隙。
饮食的调整藏在细微处。曾依赖冰淇淋缓解燥热,如今换成了清晨的小米粥、课间的红枣茶。吃饭时多夹一筷青菜,少盛一勺油腻,保温杯里总泡着枸杞和黄芪。这些改变像温水煮茶,慢慢熨帖着身体的不适,也让我在忙碌的课间多了份对自己的关照。
最棘手的还是熬夜。试过睡前锁手机,却忍不住刷几条消息。必须戒掉半夜刷手机了,但我不再强迫自己“必须睡着”,而是躺着闭目养神,告诉自己:“今天已经做得很好了,继续努力。”
照顾自己不必苛求完美,不过是在繁忙的缝隙里,为身心多留一点白——这点留白里,藏着对教育事业最长久的热爱,也藏着对生活最温柔的敬意。
教师的自我关怀,从来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当我们学会俯下身,倾听身体的低语——那些疲惫时的沉重、气血不足时的乏力、熬夜后的心虚,都是生命在提醒我们:唯有先照料好自己,才能带着饱满的热忱走向讲台。
试着在晨光里和舒展的筋骨对话,在清淡的餐食里和肠胃和解,在规律的作息里给心神留白。这份对自我的珍视,会化作课堂上更从容的微笑,化作与学生交流时更敏锐的共情,让教育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有生命与生命的温暖辉映。
当我们认真对待生活,生活便会以最澄澈的空气回应:原来一个懂得爱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给学生最生动的人生范本。
每天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永远生活在热爱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