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十六潭公园,天天看见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哥哥玩滑板车,硬是追在人家后面跑了百米远,有爱心的小哥哥看他如此执着,就把滑板借给了我们。我把天天抱上去站着,想让他体验一下,知难而退,结果他上去了就不肯下来,我弯下腰双手扶着他,还要担心滑板溜走了…然后我对天天说:我们现在太小了,还不会玩,以后长大了再玩好吗?见状,小哥哥热情的过来给我们做指导,告诉我们脚应该放踏板中间,并且并且保持45度的斜度。我一边很感谢他的帮助,一边又对他无比认真的样子有点哭笑不得。天天当然不肯就此作罢,还是要蹭上去。“我们要走啦~”小哥哥的妈妈在前方一百米的地方喊到,只见他回道:“你们先走吧,我有电话手表”。看到对方为了我们和父母进行短暂的分离,充满感动也有些难为情,于是我略带生气的对宝宝说:你又不会玩又非要玩,还给哥哥!
反思全过程,小哥哥从来没有因为天天年龄小或者不会玩而取笑他或者不耐烦,反倒是我自己觉得宝宝的行为给对方增加麻烦,并且觉得宝宝的“逞强”是在哗众取宠,所以把自身的愧疚和羞耻感以制止和批判的方式撒到了孩子身上。而他们内心是简单纯真的:小哥哥因为遇到一个和他同样喜爱滑板并可以给予指导和分享忍而快乐满足,宝宝也因为尝试、体验了新事物而乐在其中。这件事也让我意识到,以后应该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少插手,允许、鼓励他们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需求和处理关系问题,而不以自己的情绪和价值观实施干预。
想起来不久前,小区里的两个宝妈带孩子来我家玩,那两个小男孩比天天大七八个月,性格也较开朗,来了以后“霸占”了很多玩具,两个人玩的不亦乐乎,玩的兴奋时都不让天天碰玩具。这时其中一个宝妈说:你怎么这么霸道呢?这是弟弟的玩具,你还不给弟弟玩!另一个宝妈也赶紧应和,想劝说孩子和天天一起玩玩具。其实我也经常要求天天和别人分享玩具,似乎不这样说,就代表作为父母的我们没把孩子教育好,我们总担心孩子的行为影响了自己的颜面和形象。而起初我看见自己的宝宝被抢了玩具还被“孤立”而有些不悦,但当我仔细观察天天,整个过程他没有一点不开心,哪怕是站在一旁看着他们玩,他也是眼中有光、嘴角上扬的,有时候甚至因为他们玩得哈哈大笑而高兴的手舞足蹈。我突然察觉到不悦的情绪是我自己的,而它的产生可能是自己内心的伤痛被触发了,想到了自己曾经被其他人拒绝和边缘化的情景并产生自我否定和质疑的情景。当我平静下来,我意识到他们玩不到一起去更多的是因为年龄差距的问题,以及这个阶段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并不是他们不懂事也不是天天不好受欢迎。而天天之所以能快乐也是因为没有因此产生自我否定和质疑,不仅如此,他比我更懂“独乐乐不如众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