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墨守成规”的人,一旦喜欢上某一样事物,就会一直喜欢下去,比如理发,我会事先把自己家附近的理发店挨个儿理遍,然后选择最中意的那家作为日后理发的“根据地”。
上个周末,我去了那家我最中意的理发店理发。大概是周末的原因吧,店里的顾客竟排起了队,还好店里有免费wifi ,于是我边排队边看起了手机新闻。约莫半小时后,终于轮到我理发了。可是当店里的学徒帮我洗完头发之后,我就被“搁置”在一边了,竟无人“问津”了。在一旁扫地的学徒似乎看出了我我疑惑,笑着对我说:“店长吩咐过了,等他把手上的活干完,立马帮你理发!”“哦,是啊,我都忘记自己一直都是店长给我理发的!”我自言自语道。看着店长忙碌的背影,我顿时心生一计:“要不这次你帮我理吧?”“我?我怕我理不好哦!”那位学徒笑了笑。“没关系,我尽量配合你。”说完,我就往镜子前的黑皮转椅上坐了上去。
那位学徒也不再推辞,快速地为我披上了塑料围布,并热情地问我系在脖子的松紧带是否舒适,我点了点头,表示没问题。理发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通过镜子,我发现理发师傅大概20岁出头,人长得眉清目秀,只是头发染得黄黄的,就像公司职员穿着职业装一样,给人一种“职业感”。他左手拨弄着我的头发,右手拿着剪刀“咔擦、咔擦”地剪着,尽管动作生疏,但也不显迟钝。不过看着他略带紧张的神情,还有那手中的剪刀时不时要重新定位的样子,我知道此时他内心的紧张多于激动。于是我故意找了话题跟他聊天,为的是让他能带着轻松的心情给我理发,这样才能把我的头发理得好看点啊!
通过聊天得知,他姓江,是家中的独生子,高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了,后来为学一技之长,便来到这家理发店当学徒,到目前为止,他理发的次数还是个位数。在聊天的过程中,我时不时地对江师傅说:“我觉得江师傅技术不错呢!将来江师傅肯定也是理发高手哩!”
聊着聊着,江师傅脸上紧张的神情没有了,笑容慢慢出现了。再看看我的头发,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待江师傅帮我卸下围布,冲洗好头发后,我发现镜子中的江师傅脸上洋溢着自豪,俨然像一位将军带领战士打了一场胜战一样。看来,我之前的担心多余了,不过我也很庆幸给了江师傅一次的实践机会,并且很成功!
这次理发,让我想起了自己刚走上讲台的那会儿。那时的我,除了满怀的热情,没有任何经验。面对几十双苛求知识的眼睛以及几十个家庭的期盼,我紧张着、迷茫着,有时在黑板上写字,手中的粉笔犹如江师傅手中的刀一样,似在颤抖。然而,令我感动的是,家长对我很信赖也很宽容,学生对我的教育教学非常配合,领导对我工作一如既往地肯定与鼓励,就像顾客对实习的理发师一样。正式他们的宽容与鼓励,使得我有机会从稚嫩走向成熟。
当然,我清楚地知道:想要真正拿稳手中的粉笔,站稳三尺讲台,最关键的还在于自己,在于自己不断修炼“内功”,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于是,我一有空,就抱着板凳去老教师课堂听课;积极参与教研组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及时地撰写教学反思,剖析自己的课堂教学。此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大量教育教学专著,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如今,已踏上三尺讲台八年有余的我,站在讲台上已没有了当年的紧张与不安,更多的是从容与淡定。
其实,社会上的各行各业,跟理发行业别无二致,要想手中的“刀”要拿稳,既需要被服务者慷慨地施以支持与鼓励,营造出一种友好、和谐的氛围,又既需要服务者自己努力提升其自身素养和品质,服务者只有内外兼得,才能像理发师一样拿稳手中的“刀”,在铸就其行业精彩的同时也铸就了自己的精彩!(吴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