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抗战十四年有多绝望?”
一个超过2k赞的答案只有一句话:“绝望到钱穆写《国史大纲》。”
那时的绝望程度已经到了当时所有乐观的人,大多都寄希望于未来可能的复国起义,都追求保留民族文化的种子星火。
钱穆曾自言,写国史大纲的目的,是为了保留文化火种,让国人记住自己的历史,“保留文萃,以期复国”。
这样血和泪的背景下,《国史大纲》却是对中国历史丰沛的温情与敬意。
摘录前言中钱穆对阅读该书所提出的历史观要求,放在当今仍然弥足珍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否则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国史,不得云对本国史有知识。)
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即视本国已往历史为无一点有价值,亦无一处足以使彼满意。)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此乃一种浅薄狂妄的进化观。)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此乃一种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谴。)
四、当信每一国家必待其国民具备上列诸条件者比数渐多,其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否则其所改进,等于一个被征服国或次殖民地之改进,对其自身国家不发生关系。换言之,此种改进,无异是一种变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缩与消灭,并非其文化自身之转变与发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