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和大部分人都能聊到一起,你得有多平庸啊。
小侯说与朋友说起管道收入时,朋友马上打断,这不是CX吗?还管道收入,这是骗人的,赚不到钱的。
那一刻她突然懂了:人和人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地理上的千里之外,而是认知上的隔山跨海。我回复她:你与他人聊天就看此人一点,她凭借自己能力有没有赚到钱,要是没有,初步判断她的认知或行动力都是弱的,没有必要深入交流了。
赚钱或许不是衡量认知的唯一标准,却是检验行动力的第一面镜子。而则一切的背后均是认知。认知不同频,沟通就是鸡同鸭讲。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你说事实,他说观点;你讲观点,他讲情绪。
一直不在一个频道上。你跟他说,这赛道有希望,一起好好做,能挣钱。他说,很多人不挣钱。
你说,得研究打法。他说,打法有什么用,你看我的同事,亏死了。
最后发现你们根本不在一个频道。这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真相,其本质就是认知不同频。
还有, 你谈 “长期价值”,他算 “眼前得失”。
大哥现在一个小区门口开火锅店,拉着我去 “考察”,“你看这位置多好,边上没有火锅店,租金才便宜,做一点火”。我看了后认为“周围没有火锅店,说明不合适开火锅店”
老爸认为大哥说得对,大哥大嫂坚持要开。他摆摆手:“先把店开起来再说,大不了薄利多销,隔壁奶茶店刚开业也亏钱,现在不火了?”
开业1年多吧 —— 他只看到没有其他人开,租金还便宜,眼前租金是关注的点,是个机会,我看到的没有其他人开,这件事基本没有戏。
这就像你和同事聊 “每天花 1 小时学英语”,他说 “考四六级又不加工资”;你和朋友聊 “副业要积累资源”,他说 “我摆地摊三天赚了 500 块”—— 认知层次不同,注定一个看 “五年后的机会”,一个算 “三天内的收益”“省钱”。
只看眼前的人思维停留在现象层,他们喜欢依赖个人经验,用 “我见过”“我听说” 作为判断依据,拒绝接纳新视角。
个人经验是一把钥匙,但总拿旧钥匙开新锁,终将困死在熟悉的牢笼里。
比如,你说 “AI 能帮写文案”,他回 一句:“机器写的东西没感情,我儿子作文还是手写高分”。
又比如,你聊 “想转行做自媒体”,他说 “我邻居家孩子辞职半年没收入,最后灰溜溜回去上班了”。
所以,你会发现,我们一生都在筛选,现象层思维的人一直在拉你到现象层,我们要接受沟通的无力感,不是有的人都懂你。那些企图去教育、改变他人的人,失败的概率是大大的。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身边有这样的人,“你说‘副业要积累资源’,我摆地摊赚的现钱不香吗?”“你说‘35 岁要转型’,我在工厂干了 20 年不也好好的?”
后来他默默屏蔽了这个朋友 ——就像没必要教鱼飞翔,教鸟游泳,认知不同频的人,各自安好就是最好的尊重。
成年人的社交潜规则:与其掰扯到面红耳赤,不如微笑着分道扬镳。找对人,比说对话更重要,认知同频,是成年人最高级的默契。
想起《庄子》里的故事:夏虫不可语冰,井蛙不可语海。不是夏虫和井蛙错了,而是它们的认知边界,决定了无法理解更广阔的世界。
沟通的本质不是说服,而是筛选 —— 筛选出能接住你频率的人,才是沟通的意义。
所谓高效人生,不过是把时间浪费在 “同频共振” 的人身上,把 “解释的力气” 留给 “听得懂” 的人;把 80% 的精力留给 “能聊到一起” 的 20% 的人,才是最划算的人生算法,让灵魂彼此照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