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收到一个让我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校园霸凌事件通常源自对他人的了解是片面、狭隘的,因此要帮助青少年更多地了解他人并结交朋友。举例来说,有青少年可能因为对方是“乡下来的”、“肥胖”等某一单方面的认识去欺凌他人,如果我们帮助他们认识到别人的多方面特质,比如有价值的一面,就可以有效地减少欺凌事件。
今天是学习的第一天,我从老师的带领方式中体会到他在用各种各样的游戏来帮助我们去认识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分组方式以确保随机性)以及更深入地了解别人同时让别人了解你(通过对某些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因为我们以后工作坊面对的是青少年,所以很多讨论主题也是和青少年相关或是他们正在经历、感兴趣的话题。还分享了以后我们在带工作坊时须向学员介绍场内的工作人员,以及有任何需要可以向工作人员表达。
今天我对游戏也有了不一样的体验,低风险游戏适合刚认识就可以玩,而高风险游戏需要在彼此信任的氛围当中才可以进行。因此,身为讲师,需要评估游戏的风险系数。从我今天体验的一系列游戏以及事后与老师的交流来看,游戏可以让人从初始的紧张状态平静下来,可以是链接彼此的有效快捷方式,可以让人保持活力与激情。我感受到自己在游戏力这方面比较缺乏,目前只能复制模仿,没有创造力。
今天我们做的游戏有以下几个:
(1)Lamp游戏:这是一种有趣的分组方法,大家说出房间内的一个物体(比如灯),然后说出几个(具体多少,视分几组而定)和灯有关的内容(比如电、灯泡、底座、光),五个人一组,分别是电组、灯泡组、底座组、光组,最后的LAMP组随机由四个组中各抽出一个人组合而成。
(2)根据服装颜色相近以及彼此不熟悉两个特征找学习同伴,并在每天的学习中至少交流两次。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组合以认识团队中更多的人,建立更深的链接。与同伴讨论了一些指定的问题,并陈述自己的学习目标。讨论的问题是:用三个词描述自己;你在青少年时期担心焦虑的是什么;你在青少年时期的梦想和最期望做的是什么;你觉得现在青少年担心、焦虑的是什么;你觉得现在青少年的梦想和最期望的是什么。最初看到这个问题时我都不知道如何作答,我似乎习惯了从别人眼中或口中来了解自己,很少自己去定义描述自己。再比如最后两个问题我也一下子不知道如何作答,虽然我一直接触的都是十多岁的青少年,可真正了解他们所想吗?
(3)拍手游戏,可以双方交替进行,逐渐提高手的高度,闭上眼睛。
(4)BINGO OF FRIENDS(方框里的内容可以根据中国青少年作出调整,游戏的时间也需要考虑)
这个游戏互动性很强,可以在短时间内多角度了解他人。
(5)抢凳子(类似于P.E.T工作坊中的大风吹)
大家围成圈,中间的人说出“我喜欢**样的人”,然后参与抢凳子,没有抢到凳子的人回到中间说。既脑洞大开,又活跃气氛。
(6)跳框
用胶带做成行为窗口,老师说出一个句子,学员判断后走进相应的框内,用来判断谁处在问题区。
(7)拼图分组法
老师给出了19张碎片图,每人一张,让大家自行拼出四张完整的图案,一个图案就是一个组。分组讨论的内容是:你认为一个好朋友应做的是和不应做的事,让小组成员头脑风暴。让生日距离当下最近的人做助手记录,让头发最长的来陈述。
(8)小结游戏:扔球。每个准备好表达的人竖起大拇指,需表达:谢谢、名字、形容今天学习心情的颜色。一个人说好后可以把球传给另一个孩子。
来自奕言的分享:昨天结束后我问Markus为什么不是让我们在大组里做自我介绍(通常很多工作坊会在上午先做一次自我介绍),而是创造很多小组内自我介绍的机会,是因为这是针对青少年的工作坊吗? Markus说不是的,是因为他自己的理念。他觉得在大组里做介绍大家听过就忘记了,而且容易让人紧张。但是在小组里互相认识就比较有效和容易。所以他是这样做的。不管大人还是青少年。 这个挺有意思的,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