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侪,相信很多人还不认识第二个字,读chai,二声。同侪指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
现如今,同侪这个词语在商业中被频繁应用,比如“领先同侪”“傲视同侪”这样的词在商业上的使用频率逐渐升高。因此,同侪也逐渐有了“同行”的意思。
同侪理论在产品设计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我指的并不仅仅是产品功能、交互和页面布局。更多的是在产品定位和用户激励上有所应用。
下面我们来全面认识一下同侪效应。
一、同侪效应的定义。
与自己在年龄、地位、兴趣等等方面相近的平辈,在同一个群体事件或者活动中产生的效应。
二、同侪群体的效应。
先来说这个效应的结论吧,举例几个:获得喜悦、宣泄情绪、界定身份、互相影响、互相认同。互相认同即可带来归属感、认同感、成就感、安全感,甚至可以有替代家庭的效应。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效应呢?
1、相互比较是人的本性,同侪效应是比较的产物,比较是同侪的由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老公”,这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对比现象。妈妈们常常将自己的孩子与那些和自己孩子差不多年龄和家庭境况差不多的小孩子进行比较,意图产生激励和警示的作用。
任何群体中都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个体,只要存在差异,就会形成比较,更高一级对比更低一级就会产生正面效应,更低一级就会产生压力效应。
2、同侪效应的作用是双重的,可以起到正向引导和反向阻碍的作用。
在物理学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侪效应的力也当然是相互的。一旦有了获取了喜悦的一方,也就有了另一方的失落。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古语是有较大的实践意义的,无论是同侪人群还是大范围上的人群,在一个群体活动中,都会有“自动代入”的心理动作,“自动代入”会产生群体盲从。比如我们平时都非常熟悉的交通规则,假如有人突然在等待红灯中的人群中横穿街道,就会有羞耻感,大家都耐心的遵守交通规则时,更容易让少量不守规则的群体产生动摇,从而追随大的群体。这就是互相影响激励,互相认同的正向效果。
假如把普通群众的赚钱目标和王健林的一个亿小目标去做比较,那无非就是个笑话了,大家听一听就过去了,无法产生任何作用。这就是反向的阻碍作用,情节严重的还有可能引起某一群体或者个体有报复,自暴自弃,不予理会,无所谓,放任等等情况。
那么在利用同侪理论的时候,就要掌握方法把握好度,充分利用好积极喜悦的力和消极失落的力。
三、同侪效应的应用
1、先要创造同侪环境
同侪效应应用的关键(基础)是分析目标用户群体,并对不同目标群设置不同的活动。
在粉丝经济效果的数据显示,不同层次差距较大的粉丝群组中,组员关系较为不稳定,容易出现分歧,维持时间短;在相同层次,差距较小的粉丝群组中,成员关系较为稳定,活动效果好。也就是说,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群组差异越小,同侪理论的正向作用越大。那么作用在产品设计中,用户群体细分就是至关重要的基础,将用户群体特征分析的越透彻,目标用户分析的越清晰,活动效果就越有针对性,效果越好。
2、同侪效用的核心是“比较”,要为同侪创建比较的机会,扩大比较的作用
上面说到,同侪理论的核心是比较,那么我们就要放大比较的作用,同时让“比较”这个动作来的更快,也就是说路径更短。在缩短路径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给使用者创造选择困难,不要给他太多的选项。设想一下,某电商销售平台的奶粉中,如果有一个链接的奶粉是大力推广的,你在这个链接的列表告诉浏览者“这是2500万全职妈妈的共同选择”,是不是这个链接可能会有更多人点击?假如你在每一个链接的列表处都告诉浏览者“这是专业妈妈们的选择”,那么浏览者很可能又不知道该选择哪个了。
3、自愿的分享比被动激励的分享耗费成本低
当你为用户创建了合适的同侪群体,并让用户感受到被激励,被认可,并获取喜悦的时候,用户就会很自愿的将这种喜悦分享出去,让其他人看到收获,获得更多的认可和赞赏。比如keep分享健身时长和健身数据,在同一群热爱健身的群体中,分享自己的健身数据将会获得大家的称赞,在全民健身的大潮中,被分享的内容也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健身中。
综上所述,同侪效应的应用是一个链条,首先要创造同侪群体,其次是要让用户在群体中获得积极效应,比如被认同,归属感,安全感等,然后就是给用户创造相互比较的条件,让用户与同侪比较起来更有优势,用户则更愿意分享,从而减少推广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