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军衔的“子弟兵”
文/草原警长
守备五师于1969年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深处一个小镇组建。一夜之间这个小镇变成了绿色的海洋。随之而来的就是部队基础设施建设,随后部分家眷一拥而上,来到这个不到两万人口的地方。一时间商品物资供应,一些随军家属就业,随军干部子女上学等成为这个小镇重大社会压力。于是部队为了减轻地方政府的负担,根据需要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自成体系的建立了,幼儿园,加工厂、服务社等从而解决了一部分家属就业和子女上学问题,形成了山城内的红色高墙。几年后部队大院干部子弟渐渐长大,在绿色军营里成为新一代没有“军衔”的子弟兵。
一 俱乐部
当初在部队大院军人们一切都是供给制,包括吃穿、就医、文化娱乐,他们作为军属、军人子弟自然也跟着沾光。首先说看电影,部队放映的都是部队内部计划军供片,当然对家属子女都是免费的。后来改革开放了,部队电影院也对外开放,也上映一些地方的售票影片,这样军人、家属也都要花钱看电影。
师机关军人俱乐部很壮观,据一些业内人士讲在本地区部队俱乐部无论从规模、设施、放映设备都是一流的,所以地方的老百姓都愿意都部队看电影。我们部队大院按营房,家属区,操场、、服务社、俱乐部、澡堂等功能分为三列,俱乐部在部队大院的西头,再往西有一个小门,是专门为地方和一些家属、子女用。师部大院坐落半山腰上,司政后办公大楼在最东侧,中间是机关干部宿舍(光棍楼)最西面就是军人俱乐部。三座建筑从远处仰望极其宏伟,特别在晚间观看,正如一些文人雅士所说“昼观山景夜观楼”的描述,特别在晚上的灯光映衬下,俱乐部楼顶十六个大字“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热爱边疆”把山城的夜色衬托的格外美丽。三座建筑中间有一个宽20米50蹬水泥台阶通往机关大院操场,操场的西面是警卫连、工兵连的营房,通过一个缓坡进入师首长办公区,机关招待所和通往外界的大门。自1969年以来这个山城的半山地带就成为山城人们神秘所在。它不仅高墙林立岗哨威严一般百姓不能岳池而半步。有人说“当年部队选址不知道受那路高人指点,取半山腰依托,有靠山含义。人们仔细看这个位置,正好俯瞰整个山城,大有风水宝地之说”!当然,这是迷信。也可能是巧合部队驻扎23年来,从这个不起眼的地方走出了6位共和国的将军,7位军职干部,师级干部不计其数。
二、部队大院里的美好童年
在师部大院生活有很多特殊性,那个年代出生的孩子对于爬墙上树都不陌生,那个时候也没有像现在有这么多的数码产品,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比较多,男孩子玩的游戏有打仗、打弹弓、打链条铁丝枪、陀螺、掷纸飞机、推铁环、抱单脚双人对抗,女孩子有跳皮筋、跳大绳、踢毽子、跳方格等。那个时候在部队大院里上哪儿玩家长就没管过,那个年代的车辆也少,也没有那么多的坏人,可以撒了欢的玩,只要记得到点回来吃饭就行。 有一天一帮孩子听人们说俱乐又来了新片子叫《少林寺》,地方上的同学有看过的都说特好看、特好看。其实部队俱乐部按照部队首长的指示,考虑这个地区文化生活的贫瘠经过和所在地文化部门协商由部队上映部分地方售票电影,从而缓解广大群众对一些解放老电影的渴望。部队大院一些家属和子女误以为所有电影都是免票,有时候就和俱乐部的工作人员发生口角。这一次地方售票电影(少林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产武大影片,所以在部队大院把影片的故事情节说的忽隐忽现!越是如此俱乐部的压力越大,一天安排四场,票都一售而光。俱乐部工作人员实在没有办法,为了满足老百姓的要求,加场才勉强对付过去。即便如此大院一些子弟兵还是商量怎么逃票。部队俱乐部类似这样的活动,为了保证部队大院的安全警卫连都会安排一定的勤务负责,所以这些逃票的“子弟兵”平平落网,因为这些孩子都是这个院首长和基层部队老同志的孩子,都是俱乐部的常客,逗一逗给他们安排个不碍事的地方随便看去吧,这些“子弟兵”也听话,有时候还给我们俱乐部提供一些情报。那几年一些刚刚解放的老电影和国外电影,给封闭了十年的中国人带来特大文化大餐。记得师俱乐部上映日本电影(望乡)海报刚张贴出去,订票的单位、个人在招待所售票点排上队,从日出到日落,一天五场,偌大剧场,1351个坐席场场爆满。
当年(望乡)这部影片不仅在山城博克图如此,而在全国票房家家爆满,其实大部分观众还是看热闹,图个新鲜,其主要是文化生活匮乏!这部影片让我们俱乐部的工作人员苦不堪言。一部上下集两个半小时影片,从早晨7点到晚上10点,四名放映员轮回值机,尽管如此被放映机耀眼的碳棒强光烤的脸火辣辣的,个别放映员眼睛刺激的睁不开。部队首长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唯一的褒奖就是安慰!然而,当最后一场电影结束的时候已是深夜,我们看到从侧门散去的观众人群,和那些执勤的战友,其中部队大院那些“子弟兵”也在其中,这些子弟兵似呼场场不落,按照工作人员安排的位置老老实实循规蹈矩,这些孩子们不由的让很多人感叹!
当然“子弟兵”们有时候就不是那么幸运,部队有时候上映一些内部影片,要求排以上干部观看,如此一来这帮子弟兵们只能望而兴叹,不过他们也有办法,于是,几个小伙伴商量对策:他们知道从正门肯定无法通过,因为军务部门每逢这种场可都安排直属部队过来执勤,所以他们没有从正门混进去的机会。不过这些子弟兵不愧为大院里的游击队,特别是像俱乐部这样的地方,什么地方有暗道,小门他们一清二楚。当部队戒备森严的时候他们就悄悄的溜到了俱乐部东北角,在这里有一条通往俱乐部偏房仓库,仓库有一个小门直接通舞台化妆室,就这样避开警卫部队,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溜进去了。有一次上映军教片,电影开演之前部队一片寂静,部队首长也静静的等待着电影的上映。就在开演的铃声拉响的时候藏在舞台后面的“子弟兵”在舞台上闹出了动静,值班参谋立即和俱乐部的同志联系,考虑不惊动部队安排警卫连的几个人悄悄来到后台,发现了这帮“子弟兵”,于是把他们带到俱乐部办公室,按大小个排队站好,盘问是谁家的孩子,“我爸爸是***”,是某副参谋长。 “你爸爸是谁?” “我爸爸是张***”,是***团长。…… 值班参谋挨个把我们每个人都盘问了一下,罚站的哪些孩子的爸爸除了师首长的就是下面团长的子女,值班参谋无奈,我看看这些小家伙都是俱乐部的常客给值班参谋说“这些孩子都是俱乐部的忠实观众,把他们放了吧,”值班参谋只好表情严肃的说“以后不能这样,再抓住把你们都关起来……” “这是最后一次了,一会你们都溜着墙根,在靠边的空位置坐下来,别让首长看到。”值班参谋算是饶过他们了,还让这帮小家伙看一场战士们都享受不到的内部影片。部队类似这种电影俱乐部是不负责维护秩序的,军务科全权负责,所以执勤参谋也看到这帮子弟兵可怜心里想一个人看也是看,100个人也是看,所谓的内部电影无非是战争片,小孩子看看也无防,他们感谢我们当年的宽容,感谢我们给了他们了解军事深层次和外界军事领域的一个机会。
三、玩具枪
师部大院的这些子弟兵,他们玩过的一种子弹壳做的自制玩具,用打过的步枪子弹壳靠近底火的这边锯上一个口,用过的弹头塞到里面,然后弹壳上面边缘用锤子砸扁,中间钻个洞拴个绳,那个时候小商店都有卖的发令枪用的火药纸,每一张纸上都有几十个小点点的火药,他们撕下一个小点点,放入弹壳锯好的孔里面,抓住小绳往天空一抛,弹壳落到地上的时候,弹头正好砸在火药纸上,发出鞭炮一样的响声,特别过瘾。这种玩具在大院广为流传,也有一些流入到地方上的一些小伙伴,一起分享到这种自制的玩具。
有一年部队组织打靶,这些子弟兵们就通过熟悉的叔叔们去靶场挖子弹头。部队靶场属于部队军事禁区,一般是不容许闲人闯入。记得一个星期天,他们集中了五六个小伙伴,徒步到设在西沟的师教导队,这里平时没有培训班的时候管理不是那么严格,这帮子弟兵利用这个机会,从营区这边爬墙进去,因为营区这边的墙有高坡,上墙毫不费力气,再者他们已经有了多次的爬墙经历,所以爬墙好不费力气,丝毫不知道胆怯,如果有人再夸夸他们的勇气,那就更得意了。
靶场的大院里看不到人,因为刚打完靶,来之前有人搞过卫生,他们找了个地面平坦、容易跳的地方跳了下去直奔靠南面的高坡,刚走了一半,又原路返了回来,原来在中间都有一道壕沟,下面是轨道,当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现在一想就明白了,这个靶场在当时还是比较先进的,可以进行移动靶的射击。 绕到高坡下以后,他们先观察了一下,大约哪个位置窟窿眼比较多,因为有靶子,都往靶子上射击,子弹穿过靶子,落弹点是有个大致的方位的。靶子是分好多个,所以他们分开落弹点,一人一个地方。 落弹点的孔眼和筷子头大小,找的时候可得仔细一点,看到孔以后顺着方向挖,多数都在斜上方,找准第一个,第二个的时候还能按照方向,过了一会儿,根本看不到弹孔点了,索性就加大面积开挖,整个一片都被他们挖的稀巴烂,每挖到一个就欢呼一下,给其他小伙伴显摆一下,其他小伙伴也都一样,谁挖到了谁报一下喜。就在他们都沉浸在喜悦当中的时候,“后面有人拿枪瞄准他们了”大家都楞了,所有人手里都停了下来。他们感觉到头皮发麻。大家都慢慢的回头看了看后面,没看到有人啊。 原来是他们其中一个人骗大家,这个小朋友哈哈大笑。 顿时,所有手里的土都砸向他这边。 大家闹够了又继续开挖,等到他们每个人都收获满满的时候,一个军官和一个战士在他们后面真的出现了。 那个军官是教导队副队长,他和蔼地说,都别挖了,赶快回家吧。 有个小伙伴央求说,叔叔,我们再挖一会儿吧。 军官脸一沉,“抓紧回家,不然我给你们的爸爸打电话了。” 他们都收拾好各自铲子钩子不情愿的回家了。其实刚才两个军人一直在屋里,等着他们挖个差不多收获满满的时候再来找我们,他们绝不会还在墙头上的时候,对他们采取措施,置他们危险的境地。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孩子都是部队各级领导的子女,跟随父母在这山沟里为了国家的国防事业,把自己的美好童年洒在本来不属于他们的地方,我们这些军人看到这些孩子们的童真,在力所能及的时候给这些“子弟兵”们一个开心快乐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