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中,我发了【作文课堂】你孩子写的日记是一篇流水账吗?(低年级篇)。现在,我们来说说中年级孩子在日记本上写流水账的问题。
家长要明白,孩子真的不是故意在日记本上写流水账的。他们这样做一般有这些原因:
1、不知道要写什么。
2、分不清楚“一件事”和“很多件事”。
PS:熊孩子在日记本上写流水账捣蛋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是鼓励低年级孩子在日记本上写流水账的,但随着孩子的长大,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再用了。如果任由孩子一直这样写日记,他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把日记等同于流水账,甚至把这种写作方法延伸到其他作文之中。
那么,如何解决孩子在日记中写流水账的问题呢?
1、日记可以写什么内容?
很多家长会这样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随后孩子就会说出一大堆事情。如果家长在孩子讲述完以后指导他把内容写下来,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日记。
如果孩子讲不出什么或者讲述的内容太多太杂,家长可以用这样的问句来引导——
“今天和小伙伴XX去了哪里玩?玩了什么呢?”
“今天有你喜欢的XX课吗?老师在课上讲了什么呢?”
“今天有哪件事让你高兴(伤心/生气)的啊?”
日记日记,简单来说就是记录日常事儿的载体,任何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可以出现在日记本上。所以无论家长觉得孩子在日记本中写了一件在大人看来多么“没意思”的事情,都要给予孩子尊重,因为孩子把这件事写下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是重要的,有意义的,值得被记录下来的——这也是很多人翻看自己旧日记时觉得有趣的地方:哎,当时怎么会写下这样的事情呢?怎么会在意这样的事儿呢?真好玩,哈哈!
2、件事和很多件事的区别
“事件”是由起因、经过和结果组成的。但我发现很多孩子弄不清这三部分的区别和联系。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了以下内容:
今天,妈妈很高兴,她穿了一条白色的裙子,说要带我去和好友欢欢一起去游乐园玩。出门之前,她忘记拿钱包了,于是她又折回去拿钱包,在小区楼下。我们要她给我们买雪糕,但她觉得孩子不应该吃那么多的雪糕,我们求了她很久,她才同意买给我们。在游乐场,我和欢欢玩了碰碰车,旋转木马和小火车。我们玩得好开心。不过欢欢跑去排队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但他很坚强,没有哭。
回家的路上,妈妈给我们每人买了一个气球,我的气球是蓝色的,欢欢的气球是绿色的。
在这篇日记中,孩子的本意是写“妈妈带我和欢欢去游乐场玩”这件事。但他的写作结构出了问题:出门的部分写得太多,在游乐场游玩的部分太少。以至于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
所以,家长在引导孩子写日记的时候,要让孩子知道,事情的经过才是“写事”的重点部分。这一部分是需要详细写。
当然了,做这种引导的前提是孩子知道“写一件事”。如果他不知道,家长可以在孩子的流水账日记中寻找“事件”做引导。
比如上一篇推送中的日记——
今天,爸爸买了一个西瓜回家(事件1),吃完西瓜,我们一起看电视(事件2)。看完电视妈妈叫我去睡觉(事件3)。今天真开心!
这三件事,每一件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日记的主要内容,家长在指导的时候可以用提问的方式询问事情的细节。比如爸爸和谁一起买西瓜?那个西瓜是怎样的?是谁切的西瓜?西瓜甜不甜?“我”和谁一起吃西瓜?在吃西瓜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
当这些细节被写出来之后,就形成一篇日记了。
修改后的日记大概会变成这样:
今天,爸爸和我一起去家附近的水果店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回到家后,爷爷拿来了刀子切西瓜,哇,西瓜被切开以后,它的“肚子”露出了红色的果肉,我咬了一口,味儿可甜了!西瓜的汁水还沿着我的嘴角滴了下来呢!
吃着吃着,爸爸讲起了小时候去邻居家吃西瓜的事情。原来,爸爸小时候很喜欢吃西瓜,但爷爷奶奶怕他吃得太多,把肚子吃坏,就不怎么买西瓜回家,于是他就在邻居家“蹭西瓜”了。
吃完西瓜以后,我的肚子都鼓起来啦!
3、为什么要用“提问”来引导
我们经常提及“举一反三”,但很多念小学的孩子其实并不能真正做到,甚至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孩子还在成长阶段,很多我们觉得容易的技能,对他们来说都是很难的。所以,请给予时间让孩子慢慢长大。
这也是很多孩子在课堂作文上写了“同款”文章的原因:老师在讲作文怎么写的时候,由于是大班教学,老师只能举一个例子,让孩子跟着思路走。但孩子做不到举一反三啊!他们只能把老师举的例子复制到作文簿上。
同理,如果在家里,家长用陈述的方式告诉孩子今天要在日记中写什么,孩子就会继续当“搬运工”。如果用提问的方式,尽管孩子还是把说过的话写下来,但他写下的不是家长告诉自己的内容,而是自己告诉家长的事儿。前者是家长代替孩子思考,后者是孩子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