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消极的孙玉厚
谁不曾是初生牛犊?谁不曾青春奋进?谁不曾期盼美好的生活?然而当历经现实的残酷后;当飞翔的翅膀折翼后;当美好的希望破灭后,人便从最开始的“人之初,性相近”变得“性相远”,百人百性、百人百态、截然不同起来!
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有的人越来越自信、越来越成功,越来越充满正能量;而有的人却越来越没有了锐气,越来越失败,越来越没有了生机。
本章前半部分主要记述了孙玉厚的前半生。他的前半生也是一个勇敢奋进、满怀希望的人。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努力培养弟弟,希望家族能出一个人物来光宗耀祖;而现在他却变得麻木而了无生机;敏感而无能为力;困苦而没有希望。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化如此之大呢?
弟弟孙玉亭的不争气(吃不了苦,从太原钢厂跑回了家)表面上看来他也无可奈何,其实我认为这是孙玉厚从最开始的积极面对生活到消极处世的一个重要因素。弟弟的事情从心底打垮了他的精神堡垒。他年轻那会虽然战争不断,日子艰难,他还是把弟弟送去了太原读书,他的认识是明确的,让弟弟成才是他当时的心愿,是他生活的希望,然而随着弟弟的返乡和行为,他的希望破灭了,加之生活越来越艰难困苦、自己又无力改变现状,灰败消极的情绪纠缠着他,“他甚至都想死”。孙玉厚的现状让读者纠痛,让人不得不担忧。
2:从孙玉亭找“阶级敌人”所想到的
本章后半部分主要写积极的革命分子孙玉亭找“阶级敌人”的心里活动。最开始他想了一圈,觉得只有他的哥哥够得上“阶级敌人”,然而那是他最亲的哥哥,他绝不能让他去当这个批斗对象。但他迫于上级的压力,又不得不找一个人来支差事。在没有把这个惹人的事甩给副支书金俊山的时候,他不得不推出了田二。
他把田二是“阶级敌人”的原因在心里推演了一遍又一遍,直至认为田二的反动言论“世事要变了”这个理由说得通。这里不论他的错对,单就他对事情的态度和认识,我认为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他能成为一个积极的革命分子,说明他有着积极的入世态度,值得学习。而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他对于田二反动原因的界定。这是一种先入为主、随心所欲(心里需要的)的认识。这种认识从主观意识出发,从个人需求出发,从个人心里暗示出发,去看待一些未知的却在我们心里有所希望的事情。这样有利于希望的实现,进而使积极的心态更加地积极,以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目标。
最近朗朗大婚,朗爸也跟着火了一把。朗朗的成功也是朗爸育子的成功。朗爸认为朗朗又音乐天赋,基于他的这种认识,加上他的付出和坚持,朗朗的音乐天赋便实实在在地得到了体现。朗爸积极的育儿心态潜移默化给了朗朗,朗朗积极的学习态度加上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成就了朗朗自己。
其实在很多的育儿故事里都能看到这种先入为主的,随心所想的认识,记得一个育儿故事大概是说一个孩子总得0分、或3分,总是班级倒数第一,是老师头疼的对象。有一次他得了5分,仍然是倒数第一,然而他的母亲却表杨了他,说他比原来进步了几分,并且鼓励他下次还能进步几分,结果慢慢地他成绩一次比一次好,最终名列前茅!
其实在现实生活里,当我们有希望和目标的时候,我们不妨随心所想一下“我就是上帝派来专做某个事情的,上帝赋予了我力量和智慧,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的坚持和努力,把这个事情做好只是迟早的问题”当我们有了这种认识,奋斗的能量会更加聚集,成功的希望会更大地增加,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