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少时家教严格,虽然定居在荒芜的绵州,但是自小父亲严格要求,以至于“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汉赋楚辞,诸子百家,博观约取。
李白因为家庭出身,没有固定的籍贯,导致科举不能应试,只能另寻蹊径,拜见达官贵人,通过诗词歌赋取悦于人。终得贺知章和玉真公主赏识,有机会面见玄宗。
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
李白才高气傲,有梦圣上恩宠,经常遭人嫉妒,后被小人构陷,最后只能被迫辞官。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李白因为在长安得到的恩宠,时时渴盼能够再次进宫享受荣华富贵。
李白辞官之后,依然没有归家,他的心始终在漂泊之中,浪迹江湖,访名山大川,结识友人无数,知己之一就是杜甫,据说他们相见3次。李白还曾携手高适一起游山玩水,相见恨晚。
安史之乱爆发,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逃亡途中投奔永王,后因永王擅自引兵东巡,导致征剿,兵败后李白在浔阳入狱。之后被流放夜郎,流放的第三年,朝廷大赦天下,李白半道返还,兴奋的如同孩子,写下来著名诗词《早发白帝城》。
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传奇而坎坷的一生,他一生都在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但世事弄人,最终他也一直在被贬的路上:于国,没有尽职尽忠,于家,没有尽到夫父之责,于己,一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李白既有清高傲岸的一面,又有世俗的一面,他的理想和自由,只能到山林、仙境、醉乡中去寻求,他的思想在《将进酒》《江上吟》《襄阳歌》等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