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在书中认识了一个叫“王阳明”的牛人,那时候只知道这个人特别能干,几乎是全能人才,打仗时战无不胜,写文章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搞教育让自己的学术与当时一家独大的程朱理学相抗衡。
那时候就想,要是自己能有他这样的智慧,这样的能力,那就太好了,既然崇拜,就付诸行动,于是我就把关于王阳明的书都买来,他的传记,著作等,然后开始读。里面有很多关于如何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方法论,我也照着去做了。
其中的“格物致知”,“去人欲存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还有他的四句真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刚开始接触到这些观点时都会让我感觉到耳目一新,心里有一种清凉的感觉,我也照着去做,去格除自己的私欲。
但是每日都在与自己作斗争的日子太苦了,有时候自己稍微有了一点欲望,或者念头时,按王阳明老先生的看法就是要马上去格除它,要如猫捉老鼠一样,随时警觉,一旦发现,马上就扑过去把它捉住,格去。时刻这样,久而久之让自己变得谨小慎微,让自己变得不爱财,不贪名,不图慕权的。
这样的人难道是正常的人吗?这样的生活是自己想要的吗?不,不是的,这是自己读书时理解偏了?还是这套理论本身就有问题。
不管他了,真正的修行是要符合自己的情况的,遇到了问题也要敢于质疑,正如王阳明在按程朱理学的方式进行格物时,出现了问题,他不也开始质疑了吗?此路走不通,咱们就走其他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