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看《心流》第七、八、九章。
21/21【11/88】
第七章 | 工作之乐
工作不是“亚当的诅咒”。卡莱尔说:“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
7.1 工作的乐趣
阿尔卑斯山村的老农妇、芝加哥的焊接工与中国古代传奇的厨子,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工作辛苦而毫无吸引力,换了别人做,恐怕无可避免要觉得厌倦、单调、没有意义,但这三个人都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他们从工作中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奇迹,全神贯注于手边的活动,磨砺自己的技巧,让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之中吗,使自我变得更强大。
7.2 像玩游戏一样去工作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方面要重新设计工作,使它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如打猎、家庭式纺织、外科手术);另一方面还得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加强技巧,选择可行的目标。双管齐下,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最优体验。
7.3 工作与休闲
问卷结果,工作时即时已进入心流,动机仍然偏低;休闲时尽管体验品质很差,动机仍然很高。
7.4 如何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一般人在闲暇时错失享受乐趣机会的情况,比工作时更严重。
大多数的工作与休闲活动,都不是为使人变得更快乐、更强有力而设计的,它们只是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未来不仅属于受过教育的人,更属于哪些懂得善用闲暇的人。
第八章 | 人际之乐
独乐、众乐各有情趣,不论在沉寂的阿拉斯加边陲,还是喧嚣的纽约市中心,若能享受独处时分,同时与朋友、家人、社群和乐融融,便已踏上快乐的康庄大道。
8.1 微妙的人际关系
活着的拉丁文说法是“inter hominem esse”,直译为,在人群中;死亡的说法则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译为,不处在人群中。
社会科学调查结论一致认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为伴时最快乐。
矛盾的是,他人即地狱,也是自古流传的至理。
人际关系的弹性,能把不愉快的互动状况转变为可以容忍,甚至相当有趣的状况。
8.2 寂寞之苦
独处的体验为何如此受到否定?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
在成长的同时享受人生,就是从人生必然会出现的精神熵现象中,创造更高的秩序形式。
8.3 驯服孤独
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不需要靠文明生活的支持(他人、工作、电视等),就能达到心流状态。
8.4 天伦之乐
人生最强烈而有意义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家庭中。
婚姻是妥协的开始。感情关系必然会带来自我的转变。
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须先有存在的目标。长期目标、源源不断的短期目标(买个家具,去野餐、度假、一起游戏等)都不可或缺。
从社交关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得到乐趣,心流活动中挑战与技巧平衡的因素极为重要。
无条件的接纳对儿童尤其重要。
8.5 朋友之乐
跟家庭关系比起来,从有友谊中找到乐趣要容易许多。
与同伴的经验可以分为不同层次:最低层次只是暂时制造快乐,最高层次高度乐趣与成长。
跟另一个人分析自己的秘密和思想,可谓是人间至乐。
8.6 胸怀大我
一个人只有把精神能量投注在与别人共同拥有的目标上,才能成为家庭或友谊的一份子。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第九章 |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但遭受打击未必与幸福绝缘。人在压力下的反应,决定他们能否转祸为福,或只是徒然受苦受难。
9.1 扭转悲剧
举了很多扭转悲剧的例子:瘫痪的人、盲人、流浪汉。
学会面对残疾挑战的病人觉得,人生方向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晰,重新学习生活就是一种骄傲和乐趣。它们把意外事故从精神熵的来源,转变为内在秩序的开始。
9.2 纾解压力
压力之下三种不同的支持来源:外来助力、个人心理资源(智力、教育水平、人格因素)、一个人对付压力的策略。其中策略最重要,弹性最大,可以完全自己控制。
勇气是应变的开始。人在得意时表现出的种种优点令人羡慕,但人在困境中表现的种种优点更令人佩服。
9.3 化腐朽为神奇
勇气、弹性、坚忍不拔、“成熟型防卫”或“转换型适应”都不可或缺。
转变三步骤:不自觉的自我肯定、注意力集中于外界、找寻新出路。
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会铺展在你眼前。
9.4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自得其乐的自我”倾向于把前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
确立目标、全神贯注、避免过于自我、从当前体验中寻找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