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的孤独
当爆破的时间一点点逼近,1900却高傲地拒绝了上岸地邀请,他的手指还在空中弹奏,落幕,1900沉醉地闭上双眼,一切都定格在这一刻。
人们唏嘘着,孤独导致了1900的悲剧。他没有亲人,没有身份,没有归属,没有体会过车水马龙的世界,没有感受过人情社会里的事故和爱憎。甚至面对爱情,他在挣扎着想要往前时,又被孤独束缚在原地。
有人说1900是懦弱的,在面对自己心动的女孩时,退缩了;在穿着迈克尔送的皮大衣走下船时,转身了。但是他本就生活在一个旁人无法触及的世界中。他沉醉在音乐的世界中,人们会围绕在1900身边为音乐起舞,但有人看见了自由女神,于是那些围观者作鸟兽散,只剩下1900独自沉醉在音乐中。安之若素,甘之如饴。他就是那样、骄傲地、孤独地活在自己地世界中。
“孤独可耻”是追求圆满和美的儒学社会心照不宣的准则,孤独被赋予上不合群的意义,意味着在这大同的祥和中出现了背离、叛逆的声音。子非鱼,焉知鱼之乐?我们不了解他的世界,怎么能苛责他示爱的踌躇,苛责他与另一个世界略显笨拙的交流方式?
1900想上岸看海,看与在船上不一样的海,所以他决定上岸。然而在走下舷梯时,他看到了“无数的琴键”,他说那是上帝才能掌握的,他只能掌握88个琴键,所以他转身了。“There is no end.”他痛苦地说。即便他的世界不为人知,他还是骄傲地、固执地想保持自己的世界,不被周遭的世界所吞噬。
但现实的我们往往会逃离独处,违背自己的内心,削弱自己让自己变得合群。现实中的人们总是小心翼翼,蜷缩成一团,害怕被社会抛弃,任由思想的活力日渐消亡。多少人勉强着自己,在众人面前强颜欢笑。这些造成了一个糟糕的结果“盲从”。它导致谣言的滋生,成为网络暴力的温床,让人们成为枯萎的草。
“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1900从出生到死亡,从未离开过维吉尼亚号。从指尖到大脑,他从未放弃对音乐的追求。在养父撒手人寰后,是音乐不离不弃地伴随着他,给予他生命、力量和睿智。他的音乐之所以让无数的过客为之痴迷,不仅仅是因为他纯熟的演奏技艺,更是因为他身体里有一种类似信仰的东西,这是孤独给他的信念感,他的音乐如同大海里桀骜不驯的浪花,随性而激烈,无畏于碰撞礁石或消失于沙滩。在音乐中,他表达内心的自由和快乐,他的灵魂得到升华。在大海上,他聆听着来自大海的深处的呼唤,找到自己灵魂的栖息地。音乐、大海,这来自自然的恩赐,便是他灵魂不懈的追求与天然的归宿,或许,这也是世人苦苦追寻却在无意中错失的港湾。
宁愿一生孤独,也不愿随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