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麦
1
宋之问与沈佺期生活在同一时期,一起在当时的政治漩涡里起起落落,人生遭遇有颇多相似之处。
两人同一年出生,同一年中进士,都是当朝受宠的文学侍臣、武则天身边的大红人,又因谄附二张同年被贬,两人的诗歌创作有相似之处,都为律诗的体制定型作出贡献,在文学史上并称“沈宋”。
只不过一人得以善终、另一人却死于非命。
2
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边,字延清,虢(guó)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
宋之问的父亲宋令文,曾在高宗朝担任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擅长文辞、精于书法、且颇有武力,世称“三绝”。
据说,曾经有头很好斗的牛,没人敢招惹它,宋令文径直上前抓住牛角,折断牛脖子杀死了牛。
宋令文有三个儿子,宋之问以文章诗赋闻名于世、宋之悌以骁勇著称、宋之逊精于书法,世称三子皆得其一绝。
3
宋之问弱冠即有诗名,尤擅五言诗,20岁中进士,一开始担任县尉一类的小官职。
天授元年(690),武则天闻其名,招他入宫,与杨炯一同在习艺馆教书。这一年宋之问35岁,慢慢地,凭着他不凡的才华,步步高升,累转尚方监丞、左奉宸内供奉,最终成为武则天身边著名的文学侍臣。
最让宋之问出尽风头的,是这首《龙门应制》诗:
史书载,有一次武则天游幸洛阳龙门,命群官赋诗,诗先做成的将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最先做好,于是把锦袍赐给他,才一会儿宋之问诗成,武则天看了大为称赞,称“其词愈高”,于是就夺了锦袍重新赐给宋之问,这就是著名的“夺锦之才”的故事。
当时,为了讨武则天欢心,大家都争相讨好张易之兄弟,宋之问更是极尽谄媚之态,不仅对张易之兄弟“倾心媚附”,甚至还亲自给张易之捧过尿壸。
4
神龙政变后,中宗开始清算前朝旧事,因依附二张被贬的宫廷文人就有数十人,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南)。
可能是觉得边地太苦,不久,他又悄悄潜回洛阳,藏在他的好友张仲之家。从泷州逃回洛阳的路上,经过汉江时,他写了这首《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被贬谪岭外将近一年,山高水长,音讯断绝,家人未卜生死,离家越近,却越不敢打听他们的消息。身于乱世,颠沛流离,其情可悯,但一想到他后来的所作所为,你就同情不起来了。
5
此事说来话长,中宗曾被武则天流放在外长达14年,期间颠沛流离、历尽艰辛,与韦氏相依为命,他的女儿出生于流放途中的马车上,没有襁褓,就用自己的衣服包裹,因此乳名“裹儿”,就是后来的安乐公主。
中宗复位后,为补偿流放期间对妻女的亏欠,任由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弄权,韦氏又勾结武三思,一时朝纲非常混乱。
宋之问的这位好友张仲之非常愤恨,私下在家里计议,想要除掉武三思,正好被藏匿在此的宋之问听到,卑鄙的宋之问卖友求荣,向武三思告密,于是武三思除掉张仲之,宋之问则免罪得官,迁升为鸿胪主簿,接着迁考功员外郎……简直不想再写下去。
6
宋之问继续在各种宫廷势力中左右逢源,自以为机关算尽,当时,朝中势力除了韦武一党,还有太平公主与李隆基一党,两派明争暗斗、势不两立。
他先是谄媚太平公主,为之所重用,后来又觉得安乐公主权盛,又去巴结安乐公主,太平公主因此深为恶之,揭发他主持贡举时收受贿赂,于是宋之问再次被贬,被贬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长史。
他被贬的这段时间,宫斗势力再次发生变化。
先是韦氏毒死自己的丈夫中宗,效仿武则天临朝听政,接着韦武一党又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消灭掉,李隆基的父亲睿宗即位。睿宗觉得宋之问这个人“狯险盈恶”,把他贬到更偏远的钦州(今广西)。
2年后,李隆基即位,是为玄宗,大概这种见风使舵的墙头草人人都痛恨,李隆基下诏将宋之问赐死于贬所,终年56岁。
据说,当时一起被赐死的还有刑部侍郎冉祖雍,宋之问听到赐死的诏令后,惊恐万分、左右徘徊,于是冉祖雍向使者请求,让他有与妻儿诀别。
使者同意,但宋之问依然慌乱失措,不能自持。冉祖雍怒道:“我和你同有负于国家,罪有应得,还有什么可迟疑的?”于是饮食沐浴后自尽。
7
宋之问虽是历史上出了名的无行文人,但是他在诗歌上的成就却是不可抹杀的,他与沈佺期并称“沈宋”,他俩对近体律诗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