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出差时在苏州诚品买的,最早接触同理心是在去年公司的培训上,这次系统的学习下。
什么是同理心?
作者在前言里的解释:
同理心是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
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可怜与遗憾,而不是理解对方的情感或观点。同理心是用来发现你与别人不同的部分。
下面是百科给的解释: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为什么要提高同理心?
~修复破裂的关系;
~加深彼此友谊,而且有助于开创新的友谊;
~可以让我们看到之前看不见的问题与视角;
~可以创造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关系,让生活变得更有意义;
关于这个问题,穆尔是这么说的:
帕特里夏.穆尔,同理心活动分子的前辈,1979年在纽约一知名公司担任产品设计师,26岁的她在一次头脑风暴中提出“我们难道不能设计一种让有关节炎的人也能轻易打开的门?”,之后她把自己装扮成85岁的老太婆,戴上耳机让自己听不清楚,绑上支架、夹板使自己驼背,手脚无法弯曲,穿上高低不一样的鞋子,让自己不得不使用拐杖,她用了四年时间,造访100多座城市,试着与周围的世界交流,找出老年人每天遭遇的困境。穆尔的高明之处在于她的同理心模式,她启发了一整个世代的设计师,让他们了解使用者的感受。
一言以蔽之同理心可以让我们多为别人着想,而且为别人着想也能为自己带来好处。
有研究表明如果你越关心自己周遭的人,你就越快乐。
如何提高同理心?
习惯1 打开你的同理心开关
也就是更深入了解人性中体现同理心的一面。
习惯2 进行想象的跳跃
上面提到的穆尔,就是个典型的想象跳跃的例子。
同理心的四种障碍:偏见、权威、距离与否认。
障碍一,偏见,贴标签逻辑,
人是感情的动物,我就犯过类似的错误,我跟大部分同事处的都很好,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百密一疏,就有这么一个人,可以用讨厌形容,可这本书里就告诉我,他也是别人的老公、父亲,也是别人引以为傲的儿子,也有其动人、值得赞许的地方,我对他们的理解认识会不会太片面,而且,一旦不好的印象形成后,就会怎么看都不顺眼,心里会产生排斥这人一切的感觉,不愿意进一步了解,直到这伙计去年辞职了,我再也没机会认识他了。作者认为,证明自己的假定错误,是进行同理心教育最快的方法。
障碍二,人类倾向于遵从权威
想想纳粹德国、日本,大屠杀,日本的原子弹等,心理学家米格拉姆说,人的行为与其说取决于人本身,不如说是取决于人面对的处境。
障碍三,当距离使我们无法看见自己的行为将带来什么结果时,我们也就什么事都做得出来,距离包括空间、社会与时间三种形式的距离。
障碍四,否认
微信、facebook等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得我们可以很随意就看到恐怖组织恐怖行径,全球的肮脏的一面,见多识广的我们可能会产生同情心疲乏,同理心疲乏,我们陷入了“惬意的麻木”状态,退缩到否认状态。
习惯3 探索与实践同理心
~经验——直接融入,真正的教育不是由原理构成的,而是实践,所有真实的教育是通过经验达成的。
~旅行,驱散偏见迷思的最好方式,
~合作,多参加团体活动,合唱团、足球等等,
习惯4 锻炼对话艺术
~充满好奇
~倾听
~卸下面具 拥抱自己的脆弱
~关心他人
~怀抱创意精神
有研究指出,跟郁郁寡欢的人相比,活的非常满足或快乐的人与他人深谈的次数多出两倍,闲聊次数则只有1/3,该研究认为,谈话如同发挥同理心,两者都十分有益。
举个例子:
“最近好吗?”“最近过得怎么样”
“这个周末你碰到最特别的事是什么?”
要想出适合自己个性的,跳脱陈腔,使对话热烈深刻,触及彼此内心。
~保持大胆无惧
贝里可以和她的杀父仇人对话,自己找到了处理丧父之痛的方法,还创办了“和平之桥”
,提倡以和平对话方式消弭冲突。
习惯5 坐着椅子去旅行
我们可以凭借戏剧与电影,文学作品等体验别人的生活,但需要注意,不要因此疲乏,变得无动于衷。
习惯6 激起同理心革命
17世纪诗人约翰.多恩著名的布道词,“谁都不是一座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敲响”。
正像作者呼吁的,为什不鼓起勇气到别人的生活中旅行?也许是时候了穿穿别人的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