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守护,一份沉甸甸的付出
站台的右首,是詹公天佑的墓地、墓碑和塑像。
墓穴在最高处,通向墓穴的十几级石质台阶已经非常古旧,朴拙的纹路磨得失了棱角,沟沟壕壕里长满绿色的青苔,坟茔周遭的树木、土壤经久了年岁,树根盘着土壤裸露在外,流水的痕迹从上到下把土层划得支离破碎,石质的墓塚却历经岁月而愈加显得厚重。我想,这样安静肃穆而坚实质朴的地方才配得上那个长眠于此的人吧!
墓穴下面正对的是詹天佑的塑像,在大约三四米的座基上,是笔直站立的乌黑色的詹天佑铜像。长后摆西服整洁笔挺又合身,右手斜插裤兜,左手自然下垂,手里攥着一副手套;整齐的头发向后梳拢,浓重的眉毛,有型的胡须,深邃的眼神;也许是从工地视察回来,看着眼前的山势山形而若有所思;也许是突破难题,工程进展顺利而踌躇满志……眼下,却是深情地守在站台边,守着这黑亮的钢轨,守着自己这一生的智慧和心血,守着这满山静谧的绿意和延伸向远方的繁华。
詹天佑,广东人,留学耶鲁,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设计并建造京张铁路,因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铁路而蜚声海内外,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京张铁路是他最卓越的贡献。为了修筑这条铁路,他顶着压力与嘲笑,放低身份,定点,勘测,绘图,计算,打通一千一百多米长的八达岭隧道,用两个车头让火车顺利通过青龙桥,提前两年完成铁路修建。铁路通车,汽笛高亢,火车顺利爬坡钻洞,就是对所有的轻视和嘲笑最有力的回击。
我在想,这个南方人是怀着怎样的报国之志学成归来,又是怎样地苦思冥想,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才有了这高山深谷里的创举;他是怎样地风里来雨里去,摸清这里的一草一木,又是怎样地把一节节钢轨从脚下铺向远方。如果你想通了这些,就能理解这个南方人在这北方的穷乡僻壤深山沟壑里的坚守了!没有背井离乡的苦楚,有的是为国争光的荣耀!你看,在这绿树环抱的山坳里,他静静地站在那里,看一列列火车来来往往,一批批乘客走走来来,他的神态是安详的,眼眸里是有暖意的,心窝里也应该是幸福的吧!
关于京张铁路,关于詹天佑的生平、贡献都在墓前的石碑上有详细记载,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亲赠的碑,碑体经历岁月的风蚀,背面字迹笔画已经模糊,但那字体,瘦劲俊逸,如朗朗清风扑面而来。历经岁月风霜,字迹笔画会被磨灭殆尽,石碑亦会朽化成尘,但留下来的功绩却不会随风而去。
铜像右首,有一棵百年老柳,得十个左右人合抱,从根部分开,两根树叉并行向上,树冠高不见顶,大如伞盖,树叶茂密而肥硕,郁郁葱葱,铺下一地凉爽。树木无言,却是最有情怀的。它无声无息,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荒凉闭塞,见证了这里如火如荼的建设场面,见证了詹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和他的每一次笑。他死后,在这里长眠,这棵老柳,就站在他身边,从1919到2019,从他逝去到现在,又一个悄无声息但不离不弃的百年。
百年里,詹公就守在这里,守护这一方寂静的土地,守护这曾经辉煌的历史,守护这芜杂世界里一份沉甸甸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