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文课堂的反思。
今天讲解了邓稼先这一课。这一节课的内容啊,并不好讲。和我们传统的认识呢,是相违背的。一般来说,我们看文章,都是一篇文章结束。但是这篇文章不相同,这篇文章是由6篇小文章组成的。每个小文章各成一节,各成体系。看这篇文章,感觉就像看一篇论文一样。
文章的写作,抒情很多,但是故事很少。学生读起来感觉索然无味。他们觉得相比于这篇文章来说,其他几课都有故事有很强的可读性。
第1部分:把握整体结构。
如何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让学生理解这节课的文章结构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有一个很清晰的把握。
我设计了一个表格,选取了3个角度让学生呢去理解。第1个内容是小标题,第2个内容是文章结构,第3个内容是写作角度。经过这个东西的设计,学生初步理解了,第一部分是在介绍邓稼先出生的背景。第2部分是在写他的生平介绍。第3部分是在写人物性格。第4部分是在写他的个人成就。第5部分是在写他的工作态度。第6部分是对他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价。
至此,学生对这一节课有了比较清晰的把握之后,瞬间感觉难度降低了。
第二部分:解决一个问题。
就文章中心来说,邓稼先是怎样的一个人?是这节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也是有方法的。我先让学生,找出一些关键的段落和句子来。一般都是每一个小章节的,首和尾两段。学生能够根据这两段内容找到绝大多数的关于邓稼先的人物性格的词语来。
还要告诉学生方法,文章的首和尾表现中心,这比较符合我们传统的写作逻辑。因为把中心放在首位,更方便读者去,一目了然的接受信息。
有些内容是,没有明显的词语的。这就需要我们参考句子分析的方式进行归类和总结。
使用了这种方式之后,很多学生就参考我们原来的分析句子的模型,对此进行了分析。很多的人物性格就表现得比较透彻了。
第三部分:我的思考。
因为学生考试,考了很多关于课本中的句子分析的内容。所以我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句子分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好在我给学生养成了一些答题的思维和答题的习惯。到了初二的时期,他们现在已经能够按部就班的完成对一个句子的分析和整合。
我的这种课堂更多的是应考。学生的成绩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差,但是呢,总体中等偏上。但是这节课到底能够充分的调动学校多少积极性,到底课堂有多少艺术真不好说。
这是我需要改进的一个方式,每节课都要精讲精练,把每一节课都上公开课来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