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车路线:从腾冲到墨泥塘,全程约93.4公里
起点:腾冲县
1.从起点向东南方向出发,行驶30米,左转进入凤山路
2.沿凤山路行驶130米,左转进入翡翠西路
3.沿翡翠西路行驶910米,朝和顺路/梁河县方向,直行进入翡翠西路
4.沿翡翠西路行驶14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S317
5.沿S317行驶5.8公里,左转
6.行驶280米,右转
7.行驶470米,右后方转弯
8.行驶330米,左转进入S317
9沿S317行驶42.2公里,过右侧的上马桥约220米后,进入S317
10.沿S317行驶15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S317
11.沿S317行驶1.3公里,过右侧的百通批发部,进入S317
12.沿S317行驶10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S317
13.沿S317行驶15.2公里,直行进入栗树坡隧道
14.沿栗树坡隧道行驶350米,直行进入S317
15.沿S317行驶5.6公里,到达黑泥塘
沿着腾沖至密支那公路往西走,刚走进黑泥塘,就看见一个崭新的村落出现在视野里。远远望去,家家户户都有一面国旗飘扬着。
从2016年开始,猴桥镇在边彊党建长廊建设中,大力实施边境党旗红工程。在我们国门新村黑泥塘驻地边防部队、检验检疫、海关等机构全部高标准设立国旗台和升旗杆,统一升起国旗。为113户群众每户配发一面国旗悬挂于庄重、显眼位置,让五星红旗和党旗飘扬在边境一线,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国家意识、国民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国土意识,让党的形象在国门屹然树立。威严的国门,飘扬的五星红旗,崭新的村庄,一个“春天"里的傈僳族新村向我们讲述着它的巨大变迁。
走进美丽的国门新村,感受到的是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2017年3月,国家民委发布《关于命名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通知》,全国共有717个村寨被作为第二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予以命名挂牌。其中,保山市共有8个村寨上榜,猴桥镇黑泥塘村就是其中之一。站在村前的大榕树下,国际大通道腾密公路穿过槟榔江,从国门新村村前而过。“中国腾冲猴桥口岸"的国门,雄伟矗立,迎送着熙来攘往的车队和人们。
作为走出国门前的最后一个村寨,国门新村属于猴桥社区,历史上人们们习惯称黑泥塘,辖蔡家寨、余家寨两个村民小组,有113户487人,全部为傈僳族。村前广场入口处的寨门外形是一把弩,代表僳傈族同胞的狩猎文化,象征着慄僳族人民勤劳勇敢,英勇神武,寨门融入了傈僳族标志、刀山火海、火炬、三弦琴、箭及装饰物,象征着傈僳族人民将在党和国家的坚强领导下,高举火把,团结一心,充分发扬刀杆敢上、火海敢闯”,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同时号召傈僳人民不断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世代精神。寨门左边为三弦琴造型,代表着民族音乐及相关文娱活动。右边下半部分象征着傈僳族传统的建筑:木楞房和吊脚楼,最右边的柱子上半部分,是一支神箭的造型,代表着慄僳族世代固边守卡的爱国精神。
民俗文化广场是国门新村的标志之。这个广场因地制宜,采用了台阶式造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最下面一台是停车场和旅游公圆,可同时容纳40余辆车停放。再稍微往上是用于游客休息购物的个地方,又称为民族风情一条街,修建了用于经营民族特色产品的商铺。再往第三台走是国门新村民俗文化广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刀杆、火海文化广场,主要是用于舞蹈、音乐、上刀杆、下火海等民族表演。刀场正前方是弧形看台,可供2000余名观众观看。大家可以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或三月初八的时候来这里参观僳傈族人民精彩绝伦又充满神秘色彩的"刀杆节"民族盛会。广场后面是僳僳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主要是展示傈僳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拟采取展示民族服装、饰物、农耕文化、火塘文化、民族文娱活动、狩猎文化,采取实物、场景、照片、橱窗等方式,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了解神秘的僳僳族文化。
从黑泥塘向南自驾车约半小时可到碗子塘(湾子塘)金多金属矿。
碗子塘(湾子塘)金多金属矿位于横断山脉南段,腾冲——澜沧地震带中心部位为地震多发区,属风化壳型锡、金、银多金属矿体,赋存于石炭系动洪群第二段褐铁矿化变质石英砂岩中,可分为残余(铁帽)型和残坡积型两个亚类。
我们先来看看矿山的地层、构造及火成岩情况:
区内出露石炭系动洪群浅变质岩第二段和第三段及第四系(Q)残坡积物和河流冲积物。
动洪群第二段:分布于东部弯旦山——黑泥塘——马鹿根一带,为黑泥塘向斜东翼地层,向北延入缅甸境内,向南与花岗岩体呈断层或侵入接触,主要为杂砂岩、岩屑长石石英砂岩、变质石英砂岩夹板岩及灰岩透镜体。岩石中常见有星点状、稠密浸染状、团块状黄铁矿、磁黄铁矿和毒砂。见绿泥石化、硅化和褐铁矿化蚀变。杂砂岩中可见石英脉、方解石脉和铅银多金属矿脉沿层间裂隙灌入。变质石英砂岩顶部氧化带内常见强烈褐铁矿化蚀变,是本区锡、金、银多金属矿体的赋存部位。
动洪群第三段:分布于F1断层以西,矿区西部的4号界桩——湾塘河一带。为黑泥塘向斜西翼的地层。亦呈南北向纵贯全区,往北延至缅甸境内,往南伸出矿区以外,西呈团块状分布。见较多的石英脉和云英脉沿片理灌入。地表亦可见褐铁矿化、但矿化较弱。未发现有工业价值的矿体与大竹棚花岗岩体侵入接触。岩性主要为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岩石中常见黄铁矿呈星点状散布。
区内褶皱主要为黑泥塘向斜,轴向南北,长约14km,向北延入缅甸境内,向南因受花岗岩侵入和断层破坏而消失。轴部地层为动洪群第二段板岩,具有强烈的挤压揉皱现象,伴随有炭化、黄铁矿化蚀变,发育走向断层F1。东翼地层为动洪群第三段变质石英砂岩,具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硅化和褐铁矿化蚀变。东产状一般为:倾向265°~275°,倾角27~35°,西翼倾向85°~93°,倾角40°~45°。其东翼近轴部的强褐铁矿化变质石英砂岩为马鹿根矿矿段锡、金多金属矿体的赋矿部位。
断裂按延伸方向和性质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南北向的压扭性断裂(F1.F2),另一类为北东向的张扭性断裂。
黑泥塘断裂(F1):分布于矿区中部的黑泥塘向斜轴部,长10.3km,往北延入缅甸境内,往南延出金矿详查区范围,产状近直立。其两盘岩性为石炭系动洪群第三段变质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和锰质条带。东盘岩性为石炭系勐洪群第二段褐铁矿化变质石英砂岩夹粉砂质板岩、炭质板岩。沿该断层的延伸方向均为负地形,并有泉水露头及湿地。变质石英砂岩和花岗岩破碎,灰岩揉皱变形强烈,产状直立,并有炭化现象。该断层直接控制了马鹿根矿段锡、金、银多金属矿体的西部边界。
湾塘河断裂(F2):分布于金矿详查区的南西部,矿区内长1.6km,北北西向延伸,倾向南西,倾角70°左右,可见硅化、褐铁矿化蚀变,未见对矿体有影响。
碗子塘断裂(F3):分布于矿区东部,在矿区内长3.8km,呈向西突出的弧形断裂。往北东延出矿区外,断层面倾向北西,倾角45°,为石炭系勐洪群第二段与花水花岗岩基接触面上断层。在门接树,可见其下盘的花岗岩发生了糜棱岩化,其上盘的板岩具有明显的挤压现象,沿挤压片理有石英脉贯入,并见黄铁矿化蚀变。
岩浆岩可分为东部岩体和西部岩体两大部分,总体呈南北向展布,分别属于花水花岗岩体和大竹棚花岗岩体的中南段和北段,往北均延入缅甸境内,中间为动洪群变质岩所隔。据同位素绝对年龄测定,均为喜马拉雅早期第二段的花岗岩。此外,在矿区内还可见到一些酸性岩浆岩株和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