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在医院里陪护,遇见好多老人,譬如和母亲住一个病房的四人,都是七八十岁耄耋之年的老人,有精神病院职工退休的刘阿姨,有县区农村的张阿姨,还有普通市民胡阿姨。打扫卫生的72岁王师傅,身材高挑匀称,除了眼睛有点眨巴眨巴,热情、勤快、生活自立能力强。每天铺床叠被的孙大姐也得有60多岁了,她说她母亲今年91岁了,还健健康康好好的。隔壁的67岁的“川婆子”因晚上十点了还大声打电话聊天,跟人吵架被撵出去,自己一个人想不开,空腹喝酒,哭哭啼啼,谁劝跟谁吵。至于在走廊里住着其他几位叔叔阿姨们,在一起闲聊天,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关于老人生存生活的随机调查了解机会机遇。
无论是医院、社区、街道,还是菜市场、娱乐场等,都是一个小江湖、小社会。人上百形形色色,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上中下、左中右。现在是老龄化社会,未来的老人们应该怎么存活?怎么相处共情?可能是我想的有点多。
我想到了我自己。待我老态龙钟,怎么办?老了的我应该是一种什么状态表现?有没有招人烦、讨人厌?能不能看开想透、活得自在?看看他们的现状,想想将来的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还是早一点明白。做好准备比较好。
他们的现在就是我的将来。将来的我要做一个充满智慧活得潇洒的老人,就应该从现在做起。从现在树立“老好人、好老人”的理念观点和思维定式。毕竟,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提前做好准备,培养自己的“智慧老人”观念,做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顺其自然、随缘随喜,这才是明智之举。
通过观察和了解,很多老人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老人凡事能看得开,性格豁达乐观,什么事都能包容忍耐,一切都无所谓,反正是年龄大了,活一天赚一天,活一天快活一天,简直是御风而行的逍遥侠,衣食住行,随和之至,把钱财看作身外之物,除必需品以外,均布施亲友,平日嘻嘻哈哈,不谈生死问题,专捡当年高兴的事聊天。这样的老人,睿智通透,活到耄耋,也备受晚辈敬爱,躯体虽然老化,心态像小青年,脑袋里装满智慧,这样的老人,人人喜欢。
还有一种老人就不是这个样子了,越活越斤斤计较,怕死怕吃亏,益发纵容珍惜自身,对于一杯茶、一碗饭,甚至谁先上个厕所,也都罗里吧嗦,千般挑剔子女不孝,万般埋怨社会不公,没有满足的时候,再好也不觉得好。子子孙孙都叫他生气,没有一人合他眼缘,看谁都不顺眼,跟谁都言语不和,话不投机半句多。凡事自作主张,自私自利,一意孤行,无须替任何人着想,天地虽大,只有他一个人至尊至大,倚老卖老。这样的老人往往叫晚辈退避三舍,不愿意搭理,和其相处很难。
我老了会是什么样?我希望做第一种老人的模样。那从现在就要彻底改变自身的毛病,譬如死性不改、挑剔如故,譬如钻牛角尖、易恼易怒,要多学学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多读读苏东坡的“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活到老,学到老,修炼到老,争做人人喜欢不跟子女添麻烦的老好人、好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