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我给别人写的留言册,未来的人生理想都是读书和写作。上大学的时候阴差阳错没有念到中文系,但临近毕业我想找的工作都是和文字相关的。记得当时和我的简历放在一起的获奖证书,应该有一大半是关于写作的。如果以后真能像蔡康永说的那样不用考虑生存压力的时候,我最想做的事情应该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写百万字。
关于读书
前几日看到一句话深有感触:“很多家长都抱怨自己的孩子不喜欢读书,殊不知自己家里连个书架都没有,自己也从来不读书,如何要求孩子喜欢读书?”
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个柜子,刚好是我够得到的高度,打开柜门里面堆着密密麻麻的各种书,应该都是当时父母为了备考公办教师资格而准备的书。从小学到初中,我几乎把柜子里值得看的书看了好多遍,以至于里面很多故事情节或句子,都能一字不落的记下来。
后来从家里出来读书寄宿在外后,我的床边总是有一摞书,似乎没有它们,时间都不知如何打发,只有让自己沉浸在书本里,才觉得这一天过得有意义。上大学后觉得最爽的是,可以在图书馆泡上一整天,就是一本接着一本的看,直到图书馆关门为止。
成家特别是有娃之后能挤出像学生时代那么大段的时间来完整的读一本书,已是很奢侈的事情了。有人批判现在“该深度阅读的人已经不再深度阅读”,因为深度阅读是需要时间、空间和心境的,现在我们的时间都太宝贵,操心的事情也太多,想安安静静的花上半天看书,确实不再那么容易。但我始终习惯在睡前安检的读一会书,由于时间短,更适合读的是适合自己的杂志,比如《新周刊》。虽然比不上沉淀多年的书籍那么经典,但至少比现在一些速食的网文,思考还是要更周全和深入些。
关于旅行
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脱离你熟悉的环境,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让你的五官感受到不一样的味道:看到不同的风景、吃到不同的美味、闻到不一样的味道,用心感受不一样的文化。各种不同的刺激蜂拥而至,让你不得不重新和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连接,这是一件很妙的事情。
对于旅行,有的人喜欢每年都去同一个地方,也有的人喜欢每次都想去不一样的地方,世界之大,倾其一生,你能到达的远方都是有限的。所以每年,我总想安排几次远行,让自己的感官受到不一样的冲击,好让自己跟这个世界建立更多的连接。这种连接应该是立体的,指不定突然他们会组成一些奇怪的分子,让你的人生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
关于写字
写字在我看来一直都是很个人化的事情。当然现在有很多人为了商业目的,迎合大众的口味去写字。我一直很排斥这一类的文字,反而更青睐带有个人浓重色彩、更有“生气”的文字。我开这个公众号,其实纯粹是想把以前在其他博客上写的字搬过来,与时俱进一下。不管有多少粉丝,多少人会读,我都会继续写我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写字的习惯是怎么锻炼出来的,我觉得应该是青年时代那些雪花飘飘的信件。记得当时不但要跟之前的同学、朋友写信,还会去交一些不见面的“笔友”,每天总要奋笔疾书写上1、2封,每封信都不会少于3页,真不知道当年怎么有那么多想表达的欲望。除了写信,还喜欢做摘抄本。把书上看到的各种好段落、好句子都抄录下来,那几年收集了厚厚的几大本。
多年以后,开始习惯在电脑上敲键盘,不再在本子上奋笔疾书,我总是怀念当时那种一个字一个字写在纸上的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有时候能写出一段好的文字,如同吃了蜜糖一般沁人心甜,这种感觉真是好久不曾有过了。
从青年到中年
当我们还是青年的时候,畅快的读书、旅行、写字,觉得人生有很多可能,有太多想表达、想憧憬、想回味。
当“青年”这个字眼离我们而去的时候,很多风景已经看过,很多书中的故事已经亲身经历,很多字里行间的话语已经不那么重要。
青年和中年的区别,除了脸上岁月的痕迹之外,大致是从“很用力”变成了“四两拨千斤”,也可能从“很在乎”变成了“心很大”。
唯一不变的是,读书、旅行,写字,还是我认为人生最惬意的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