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度条44 -160
我要把每首诗读成一个故事。这是邶风第十六首,全诗共二章,《邶风》中的最后一首,简单而一往情深。
按《毛序》解,这种诗的二子是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的故事。二子争相为死,国人伤而思之,作是诗也。
关于卫宣公的淫乱史,参考上一篇《新台》的人物关系
国风·邶风·二子乘舟
二子乘舟,泛泛其景。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诗的主旨
这是诗人挂念乘舟远行者的诗。
卫国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多逃亡国外,《二子乘舟》可能是抒发对流亡异国者的怀念。这首诗也是有不少争议。
争议:
1.《毛序》:《二子乘舟》思伋、寿也。他认为是国人怀念卫宣公的两个儿子伋和寿。
2. 刘向《新序》认为是伋作些诗,彼时卫宣王派人要杀伋于舟中,寿(卫宣王的儿子)因与伋交好,要。与之同乘,舟人不得杀伋,乘舟离开之时,伋传母恐其死也,闵而作此诗。
《毛序》和《新序》都是根据《左传》恒公十六年记载解读。我认为有一定可信度,但是姚际恒说有点牵强附会。
3.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风诗娄钞》:“似念母子之词
写作技法
这首诗虽然短小,景物描写简单,但“二子乘舟,泛泛其景”两句,意味之深长,两位年轻人拜别了亲友登上小船,在浩渺的河上飘飘远去,只留下一个零星小点,画面由近而远。李白的“孤帆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跟此情此景如此相似。
”愿言思子,中心养养“ 送行的一行人在岸边伫立,久久不肯离去。骋目远望,悠悠无限思念之情。此处直抒送行者的留恋牵挂之情,更将送别的匆忙和难分难舍表现得淋漓尽致。
没有言语,没有道的话,但此处是以无声胜有声,离别的画面太感人了,一篇佳作。有人把这种写法叫留白,类似绘画和摄影中的留白技巧,留出想像的空间。
注释
二子:两个年轻人,卫宣公的两个异母子
汲汲:飘浮的样子
景:通憬,远行貌。
愿:虽然,
养(yáng)养:恙,忧思而心神定的样子。
逝:往
瑕:训“胡”,通“无”。“不瑕”,犹言“不无”,疑惑、揣测之词。
吐槽一把白话文:
今天偶尔看到这篇的某个译文,我的内心是崩溃的!!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时常挂念远游子,心中不安无限愁。
两个孩子乘木舟,顺江漂流去远游。时常挂念远游子,该不遇上险与祸?
这是为什么我读诗经不推荐译成白话文,诗意尽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