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 罗曼·罗兰
To love and to be loved is the greatest happiness of existence——Sydney·Smith
或许爱这个字太过于高大上,感觉在云端之上离我们遥远至极,但爱近在咫尺,就在我们生活中在我们身边,尤其看了《追风筝的人》之后更加坚信如此。 这本书给了我极大的震撼,看完好几天都平复不了。
原来现在战火纷飞、遍地狼烟、贫困的阿富汗在上世纪苏联入侵前是人民生活安定、男人穿西装做生意、女人穿着连衣裙有工作、周末可以看到最新在美国好莱坞上映的电影,出现了很多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资本家的一个国家。
看完知道除了印度在阿富汗也存在种族等级之分。
看完了解了阿富汗人民的传统习俗、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
看完发现我跟主角儿时性格的阴暗面是那么的相似。
看完感觉到爱是那么美好又不会轻易得到的东西。
看完懂得爱自己的人是那么珍贵。
书中跌宕的剧情让我兴奋不已如同沙漠中的旅人喝到水。作者高超的写作能力向我证明了一本好书真的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书中细节的把握,剧情发展到高潮都有之前人物的一点点思想行为的累积,伏笔倒叙插叙侧面描写书中随处可见;人物刻画细腻真实,故事推进自然不夸张,风格写实又充满感情;个人经历与国家变动相结合,立足于文化又着眼于政治,是一本完完全全令人震撼又不失感动的巨著。
书中“爱”的两条主线:
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
阿米尔与他父亲的父子之情
哈桑对阿米尔真挚的感情:
书中主要刻画对象,全书以此为剧情线索,从童年写起,从两人互为唯一玩伴的快乐生活到后来经历巨大变故两人分离。
哈桑是阿米尔父亲仆人的儿子,两人种族等级之分,不过两人的感情显然已经超过了种族身份的界限。哈桑对阿米尔更是真诚付出,毫无保留:主动替犯错的阿米尔背锅、在游戏中总是他的帮手、对于阿米尔写的第一篇文章赞美鼓励、在他被欺负的时候勇敢地挺身而出、入迷地倾听阿米尔给他念故事,给阿米尔追风筝。就算在被背叛之后,哈桑没有怨恨,没有告诉阿米尔爸爸,也阻止知道真相的阿里(哈桑父亲)向阿米尔父亲告状(哪个父亲会对自己的儿子被欺凌的遭遇忍气吞声)。甚至主动尝试修复两个人的关系,在变故多年后向他写信,可阿米尔的矛盾内心以及以前对哈桑的些许嫉妒让他不敢面对哈桑,不敢面对这份感情,在后来的背叛被放大,也造成了两人的分离。哈桑的真挚和阿米尔的懦弱形成了对比。也是这份罪责,让阿米尔最终背负良心重返家乡开始了对哈桑的赎罪,也开始了对自己的救赎。
你不知道的是,有些人你一离开就再也见不到。然而对挚友之子索拉博的拯救成为对哈桑赎罪的继续,索拉博在某种程度上是哈桑对于阿米尔的印记,是阿米尔来不及对哈桑谢罪的弥补对象,也是代替哈桑陪伴阿米尔。阿米尔对于哈桑的感情完全付出在索拉博身上,即使冒着自己身负重伤,接近死亡的危险,可就是这样才证明了阿米尔的对哈桑的爱,对自己的救赎。
“他明知我背叛了他,然而还是再次救了我,也许是最后一次。那一刻我爱上了他,爱他胜过爱任何人,我只想告诉他们,我就是草丛里面的毒舌,湖底的鬼怪。”
父子情:
阿米尔与他父亲的感情虽然不是主线,但父子之情的走向是随意剧情变动而变化的,持续了全书的三分之二的篇幅;一定程度上说,阿米尔对他父亲的感情了他和哈桑的感情,丧妻之痛是否让阿米尔父亲对自己儿子有过一丝怨恨我并不知道,但儿时的阿米尔偏执地认为自己不被爸爸所喜欢,是所以他渴望父亲夸奖自己赞赏自己甚至不惜牺牲哈桑。
阿米尔没有继承他父亲的某些方面,所以阿米尔父亲在某些时候对阿米尔并不满意,而阿米尔总会低头说:“对不起,爸爸……”这样的状态持续到美国生活。可父母终究还是爱自己的孩子,当阿米尔将要上大学的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买了一辆车、高兴地带他去酒吧庆祝、鼓励他追求索拉雅并替他举办了盛大的婚礼并且也说出了阿米尔让自己感到骄傲之类的话。两人之间的父子之情可以说在后来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毕竟后来两人是对方唯一的的精神支柱。
小时候你觉得爸爸好厉害。
十几岁候觉得爸爸好烦人。
二十岁时觉得父亲并不理解我。
二十五岁时觉得父亲的话好像有道理。
三十岁时觉得父亲极其睿智。
祝你能够勇敢地对别人付出你成熟的爱。
愿我们在生命里多遇到几个如阳光般美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