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语言非常值得学习,既简练古朴,又优美典雅,一方面是大师日常的积累修炼,另一方面相信也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的。
开合句式
比如交待“乡下人进城”的郭靖第一次金国京城的一段:
只见红楼画阁,绣户朱门,雕车竞驻,骏马争驰。高柜巨铺,尽陈奇货异物;茶坊酒肆,但见华眼珠履。真是花光满路,萧鼓喧空;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这一段寥寥数语,就把大金京城的繁华完整呈现出来。更难得的是,所用词语没有一个是我们平时用的“陈词滥调”,什么雕梁画栋、车水马龙之类。同样是四字词语,用的却是“红楼画阁,绣户朱门,雕车竞驻,骏马争驰。……花光满路,萧鼓喧空;金翠耀日,罗绮飘香。”
京城的繁华体现在多彩,红、金、翠、朱;体现在动感,驻、驰、喧、耀、飘;体现在丰富,阁、门、铺、坊、肆;体现在精贵,画、雕、华、萧、耀、绮……
“高柜巨铺,尽陈奇货异物;茶坊酒肆,但见华眼珠履。”这句更体现出语言节奏之美,不仅对仗,用了长短句,更符合句子的开合规律。
采铜在《精读》说,汉语句子,都有开合规律。开是前呼,合是后应。像呼吸一样,有呼必有吸,形成一个小循环。比如:
黯然销魂者(开),唯别而已矣(合)。
北冥有鱼(开),其名为鲲(合)。鲲之大(开),不知其几千里也(合)。化而为鸟(开),其名为鹏(合)。鹏之背(开),不知其几千里也(和)。……
兵者(开),国之大事(继),死生之地(继),存亡之道(继),不可不察也(合)。
墙外有两棵树(悬念1),一株是枣树(悬念2),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一个句子写得有悬念,就会让读者源源不断地看下去。如果说文字是一列不断往前行驶的火车,那么悬念就是含在文资本后的动力系统。
白描刻画
再比如以郭靖的视角写比武招亲的场景:
他好奇心起,挨入人群张望,只见中间老大一块空地,地下插了一面锦旗,白底红花,绣着“比武招亲”四个金字,旗下两人正自拳来脚去的打得热闹,一个是红衣少女,一个是长大汉子。……那少女掠了掠头发,退到旗杆之下。郭靖看那少女时,见她十七八岁年纪,玉立亭亭,虽然脸有风尘之色,但明眸皓齿,容颜娟好。那锦旗在朔风下飘扬飞舞,遮得那少女脸上忽明忽暗。锦旗左侧地下插着一杆铁枪,右侧插着两枝镔铁短戟。
如果换做是一般的作者写,可能会写一大堆大描写场面的词语,什么人声鼎沸、气氛热烈之类的。金庸只用了几句白描,一面锦旗,红底白花、红衣少女、长大汉子……就把比武的场景和人物用“镜头”生动展现出来。
当然最妙的是后面两句——“那锦旗在朔风下飘扬飞舞,遮得那少女脸上忽明忽暗。锦旗左侧地下插着一杆铁枪,右侧插着两枝镔铁短戟。
朔风说明很冷,突出街头卖艺的艰辛,脸上忽明忽暗隐喻少女的前途命运难测,铁枪和短戟却正是杨铁心和郭啸天的兵器,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呼应了前文,也突出了父女武艺不俗。
反差效果
以郭靖视角观察这对卖艺父女:
郭靖见这穆易腰粗膀阔,甚是魁梧,但背脊微驼,两鬓花白,满脸皱纹,神色间甚是愁苦,身穿一套粗布棉袄,衣裤上都打了补钉。那少女却穿着光鲜得多。
写木易(杨铁心)背脊微驼,两鬓花白,满脸皱纹,神色愁苦,满身补丁,几个词就把一个漂泊江湖的中年落魄的形象勾勒出来,少女的光鲜更反衬了他的慈爱和窘迫。
接着杨康的出场仍是以郭靖的视角引入:
众人轰笑声中,忽听得鸾铃响动,数十名健仆拥着一个少年公子驰马而来。……郭靖见这公子容貌俊美,约莫十八九岁年纪,一身锦袍,服饰极是华贵。
所谓“细节是魔鬼”,金庸不用太多华丽辞藻,只用鸾铃、健仆、锦袍、华贵寥寥几个词,就把杨康的雍容华贵和贵公子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强烈对比,木易的窘迫和完颜康的华贵也为后来比武招亲的悲剧以及完颜康认贼作父留下伏笔。没有一句是闲笔。
物件衬托
写杨康和穆念慈比武时的形貌都是通过物件描写来衬托:
两人斗到急处,只见那公子满场游走,身上锦袍灿然生光;那少女进退趋避,红衫绛裙,似乎化作了一团红云。……只见那公子内里穿着湖绿缎子的中衣,腰里束着一根葱绿汗巾,更衬得脸如冠玉,唇若涂丹。
写一个人不一定只用神态、动作和语言,还可以用他的衣饰或物件来体现性格,这里的锦袍、湖绿缎子、葱绿汗巾,都能体现杨康的容貌俊朗以及生活华贵精致、养尊处优。
从“比武招亲”的这几段精彩描写,足见金庸深厚的人物刻画功力,通过环境、服饰、物件洗练精准的白描,体现剧情和人物性格,提升文字的信息量。
突然身后有人轻轻一笑,郭靖转过头去,水声响动,一叶扁舟从树丛中飘了出来。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
写黄蓉美貌,直接描写不多,更多的是映衬。湖上荡舟、白衣金带、白雪映光。美女出场。
秋来犹耽晚菊,即去秋病中客贻我剪桃红,花繁而厚,叶碧如染,浓条婀娜,枝枝具云罨风斜之态。姬扶病三月犹半梳洗,见之甚爱,遂留榻右。每晚高烧翠蜡,以白团回六曲围三面,设小座于花间,位置菊影,极其参横妙丽,始以身入。人在菊中,菊与人俱在影中。回视屏上顾余曰。“菊之意态尽矣!其如人瘦何?”至今思之,澹秀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