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请客
本月表演主题《小熊请客》一直深受幼儿的喜欢,孩子们在表演区乐此不疲地表演者。但是故事表演最终常常沦落为孩子们自顾自地玩耍、游戏。于是我决定进行接入和指导。
(一)“我不想演小狐狸”—表演角色分配 在人员确定下之后,孩子们的角色竞选开始了!可想而知,小猫、小狗、小鸡和小熊这些角色最受孩子们的欢迎,成为大家争相表演的角色。但是没有一个幼儿愿意扮演又懒又馋的小狐狸。 这时澄澄也在一边小声说到:"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表演狐狸,那我们的表演故事就进行不下去了!于是,我决定引导幼儿自主讨论问题解决的方法:渼淇率先说到:“我们可以轮流扮演小狐狸。安然:“还可以采用剪刀石头布的方法,谁赢了谁就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最后,大家通过协商一致采取轮流的方法。接下来表演故事正式开始了!
教师有话说:孩子们之所以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愿意选择又懒又馋的狐狸,正是基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追求真善美的心理特点,容易把现实生活和角色人物混淆。当幼儿发出感叹:如果大家都不愿意表演狐狸,那我们的表演故事就进行不下去了时候,我相信:孩子们有强烈的表演故事的愿望。于是,我决定将问题解决的权力转交给孩子,相信儿童,为儿童赋能,他们能够给出一百种超乎成人想象的答案。我想:这也许就是儿童的力量吧!
(二)“自顾自地游戏”—角色人物游离 表演故事的前半场:小猫咪、小狗和小鸡分别出场,在前往小熊家做客的路上遇到了又馋又懒的小狐狸。故事的后半场:小动物们来到了小熊家,送给小熊各自准备的礼物以及小熊请大家吃东西的场景。由于一开始的设定是故事上半场和下半场是同时开始,因此当第一个出场的角色小猫咪完成第一场表演开始下半场表演的同时,第二个人物角色小花狗出场了。观察发现:前面出场的人物角色在完成第二幕表演后表现出无所事事的状态:小花猫呆呆地坐在餐桌前、小花狗开始摆弄其他的道具材料、就连主人公小熊都离开了自己的场所,钻到了摆放服饰道具的木架后面。虽然第一场的表演精彩地上演着,但是在故事表演地后半段,幼儿显然已经出现了角色人物的游离。
于是,我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唤醒幼儿已有的相关经验推动表演情节的发展。首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爸爸妈妈邀请客人到家吃东西的时候会做什么?”“我妈妈会做好多好多好吃的”“他们还会说好多好多的话”“有时候叔叔阿姨还会和我妈妈一起做饭。”孩子们纷纷发表着自己的观点。见此,我紧跟着向幼儿抛出另一个问题:“那小动物们到小熊家做客的时候可以做什么事情?”依晨:“可以品味小熊做的美食”“还可以和小熊做一些小游戏。"新的游戏开始啦!
教师有话说:幼儿是天生的游戏家,他们乐玩、会玩、能够玩出上百种花样。作为教师的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另一方面也要发挥作为成人的支持者和引导者角色。对于儿童幼儿行为的观察和解读便是游戏支持的前提。我们要充分观察如儿在游戏中的情绪状态、投入情况;游戏中幼儿的同伴互动情况;与材料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请情况等,以此捕捉幼儿游戏发展水平并给予相应的支持。
(三)“我讨厌懒惰的狐狸”—角色人物抽离 表演故事的最后阶段有这样一幕:狡猾的狐狸敲响了小熊家的门,小动物们围聚在一起商量对付狐狸的方法,最后大家决定一起丢石子将可恶狐狸赶跑。在表演时我发现个别幼儿对表演狐狸的小朋友发出推搡、捶打等攻击性动作。于是,我采取垂直介入的方法直接中断了表演故事,并随即召开了一次小型的交流讨论会:首先引导小猫咪扮演者说一说自己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为。渼淇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是坏人,他他要来吃我们的东西,我想把他打跑。”在了解幼儿行为动机之后,我请狐狸扮演者说一说自己被“打”之后的内心感受。"有点疼"、”不开心"、"不想扮演小狐狸了"是此时这位幼儿的真实感受。这时,能够明显地看到扮演猫咪地小猫咪情绪低落,可见,幼儿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进一步引导幼儿:"你讨厌小狐狸的心情老师非常理解,我们都不喜欢又懒又馋的小狐狸。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推别人、打别人的话扮演狐狸的小朋友也会感到很难受的。继而,我引导两位小朋友分别对对方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感受,以及期待对方做出什么样子的行为。
教师有话说:倾听既是一种能力、也彰显了对儿童地位的尊重。教师每一次行动都必须基于对儿童游戏行为的深入解读。倾听,便是真正理解幼儿,走入幼儿内心的第一步。正是愿意俯下身、倾听儿童,才有机会了解儿童,明白“推打”的背后隐含着幼儿对又懒又馋狐狸的厌恶以及对于真善美的追求,避免了对于幼儿的无端指责和权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