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疏解之二
情境注解
大眼镜:小耳朵,继续来学习《三字经》接下来的四句吧。你能背一背吗?
小耳朵: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
大眼镜:有哪里不理解的呢?
小耳朵:“子不学,断机杼”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孟子不学习,要“断机杼”呢?
大眼镜:机杼是什么意思呢?机,就是“织布机”;杼,就是“织布机上的梭子”。孟母为什么要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呢?有一次孟子厌弃学习,孟母就割断织布机上的梭子来教育他,做事情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会前功尽弃。
小耳朵:哦,那窦燕山是谁呢?
大眼镜:“窦燕山”本名窦禹钧,因为他住在靠近燕山的地方,所以人们称其为“窦燕山”。
小耳朵:“窦燕山,有义方”又是什么意思呢?
大眼镜:通俗地说,就是窦燕山啊,用“义方”来教育孩子。
小耳朵:那什么是“义方”呢?
大眼镜:“义方”啊,就是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有两句诗说“燕山窦十郎,教子以义方”。相传他教子有方,使五个儿子齐登科甲。
经典新学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意思是说: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了织布的梭子来教育孟子要持之以恒。
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这里列举了两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家长的例子。前两句介绍的是孟母教育孩子的例子,后两句介绍了窦禹钧教育孩子的例子。这两个例子都是家长教育成功的例子。
语言逻辑
这四句话呢,是分为两个并列层次来讲的:前两句是讲孟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案例;后两句是讲窦禹钧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案例。
经典启示
这四句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案例,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要“择邻处”呢?这是在给孩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在《<三字经>疏解之一》中的“性相近,习相远”中,我们了解到“小孩子的天性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不同,习性才形成了大的差别。”孟子的母亲就是在给孩子选择一个有利于孩子学习与成长的环境。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孟子的母亲为什么又要“断机杼”呢?这是孟母的一个教育方法。孟子的母亲用直观的教育方法告诉孩子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好好的布匹,如果断了织布机上的梭子就前功尽弃了。以此来告诉孩子,学习也是这样,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
窦燕山,为什么要“教之以义方”?这是从教育的内容上来讲了。古代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孩子从小就把“行事应该遵守的规范和道理”教给孩子。
这三个方面,从选择学习成长环境、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内容上来教育孩子的做法对今天的为人父母者依然有重要而宝贵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