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讨论了考试的相关内容。
今天,我们来看一下和考试有及其相似之处的东西。
学习
学习使人进步
这应该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习是怎样定义的:
①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
②效法。
第一种学习,说的是学习文化、先进知识、科学方法等。 第二种学习,说的是学习他人的良好品质、思想等,注重效仿和模仿。
根据定义我们不难看到,学习的途径可以是多途径、广范围的。
其中,如果我们仔细领悟,光从定义,我们就能知道不少信息和得到不少思维的启发和行动的指示。
怎么说呢?
看解释①的排序我们就知道了,阅读是或得知识的第一大途径,是进行学习的第一大方法。这真不是断章取义地解读,而是,以学习英语的经验来看,汉语对解释的编排,如果够严谨,则会把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那个放在前面,依照使用频率和重要性进行排序。
所以,也不难解释,为什么培根的“of studies" 被翻译成论读书,在看了这个解释后,在结合其内容,理解了不少。
阅读和学习,几乎在很多时候成了同义词。
不信你看,在生活中,如果有人(你朋友、家人或室友)看到你在看书,多半都是认为你在学习。
但是,我们应该要注意这几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被人们误解的部分。
阅读、学习、读书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阅读是
看(书报)并领会其内容。
而,读书则有以下几个释义:
①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
②指学习功课;
③指上学
从他们各自的解释和定义中不难看出: 阅读是学习的一种方法,而读书是学习的一种方式。
按①的解释,读书是阅读阅读的一种特殊形式。
按②的解释,读书是学习功课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按③的解释,读书和阅读都是上学的目的之一。
所以,你看如果我们要把他们进行联系和区分时,就得加上限制的条件。 因为读书这个东西具有多重意义。
而,我们在生活中,根据自己的理解而不是根据语境去选择其中一个解释,然后按照这个解释去阐释“读书”的意思。
例如, 如果你说“我去读书了”,如果没有上下文,没有具体语境。则三种解释都可以。
所以,在平时的运用中,我们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具体语境,还要注意到这个词的所以有关释义。
当然了,你可能觉得我断章取义。有学究故态。(a humor of scholar)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由于一个关键词语的误解而导致做的事没达到具体要求的情况比比皆是啊。不信,你就自己去观察哈。
虽然我们今天这个词,比较容易辨析和理解。但是不代表其他词你都能理解和运用啊。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其实,我说这些,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像我们前面所说的一样,学校已不再是那个学习知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理想之地了,更多的是被分数和各种表面功夫所取代。
以至于让大多数人产生,读书(去上学)就是为了读书(做功课),顶多就读读书(看着书本,出声地或不出声地读)了吧,这种对学习无视、轻视甚至蔑视的奇怪现象。
在中国这个神奇的国家,除了有网络长城外,还有个奇怪现象。
就是,大多数人的骨子里,已经被形式化毒害已久(我就是患者之一,所以需要不时写东西进行反思和自我治疗)。
无论是学生还是家长、老师,可能他们追求的东西,他们拼尽全力去追求的东西。他们多半都是不了解的,多半都是不太感兴趣的(这里的感兴趣是指做这件事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其他外在的金钱、福利等因素,至少自己骨子里想去做这件事应该是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吧)。
那么他们为什么要去选择那些他们不认同、不感兴趣、不擅长的事情呢? 很简单啊,大家都这样做。大家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到哪去啊!(我想这应该是中国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原因之一吧,普通人被教育得愚笨、没有自己的思考而不自知)
其实,从众也还是次要原因了。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从小就没有被培养成一个拥有自我感受和自我决断能力的人。 而这个能力之所以缺失,则是因为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太过形式化。没有自己的东西,个体不能形成独特性。
所以,成为吃大锅饭的人的好处,虽然有安全感,但是却失去了很多自我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