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阅读《把时间当作朋友》第633页——654页
第七章《应用》第3小节“痛苦”
太巧了,刚刚在《奇特的一生》中看到柳比歇夫是如何面对自己无休止的内心争执,就在《把时间当作朋友》这里遇到李笑来对与“痛苦”的看法与应用。能够与这两位再次在同一个话题相遇,感觉自己真是幸运。
还是那样,柳比歇夫就像是遥不可及的一个偶像,让我看到一种精神在人间的真实投射;而李笑来则用更平凡的例子告诉我“没那么复杂,想开就好”。
也许是因为小时候身体不好,多了一份与同龄人不同的经历,所以我打小就特别相信“苦难是笔财富”这句话。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愈发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发现不管曾经遇到多大的痛苦或纠结,都会再下一次再次相遇时感受到一个更加全然的自己。因为这种感觉太明显,有时甚至会期待对经历一些,想看看自己终究会变成什么。
但我对痛苦的理解也仅仅停留在这种类似于意识形态与精神的层面,在看完李笑来对于痛苦的应用后,不夸张地说,有种如获至宝的感受。他从大脑的运作机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不对,不仅仅是应对,而是利用它来产生更多积极的效果。
“对痛苦的深刻感受会扭曲或者抹杀人们感知其它事物的能力”。
遗忘痛苦是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甚至很多刻骨铭心的痛苦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一一卷走,将其中哪怕是再微不足道的些许美好留在回忆中。“忆苦思甜”反映的就是这个现象。文中对此还有一段描述,我觉得非常的生动——“如果说记忆本身是葡萄,那么回忆的过程就是发酵。每个人都有使自己的历史变得更加清白,更加美好的倾向……”。
如果一个人特别擅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舒适区,那说明他遗忘痛苦的能力相对强,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会更加原谅自己。
这种自我保护能力会阻碍自己的成长发展。所以刺破自己保护罩的方法,就是不仅要在感受到痛苦的时候直面这种感受,甚是细心品味,还要做好清晰地记录,把前因后果以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这样反复多次就能形成一种更加淡然的心态,凭生出一种勇气,而且还能从记录中看到自己的成长,体会到成就感。
还有一种反向利用的方法,我觉得这个更有实际意义。作者在文章里提到的把背单词的痛苦转换成数钞票的快感得这个例子就很经典。想明白两万个单词后可以获得多少奖学金,再通过规律换算,每个单词值多少钱就会算得出来。那么记住多少单词就相当于保住了多少钱,这个刺激与之前想想要记住两万个单词的痛苦可是天壤之别的。我这么说完,你是不是也想去背背单词?
我的把那自己心里的那个句式改改了,把“是”改成“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