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阴,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吹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听凤皇之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比黄锺之宫…惟天之合,正风乃行,其音若熙熙凄凄锵锵。
先生站在峰上,手持长笛,有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四处云霭翻腾,汪洋恣肆,颀长的身影似是要被淹没在云的浪头里。
随先生制乐已有十年余,其或有闲情,抚琴长歌,鸣笛悠远。四下木叶葳蕤,或踏山寻竹,考松杉柳柏,以期成材。甚有时到木商家中观察,在火炉中发现下一个“焦尾”亦未可知。
幼时雨后竹声的泠然,到箫制成后的悠长柔和。从初见松柏的苍翠、扣声的深沉,到古琴制成后的浑厚古朴,苍劲宏大,其中的旅程多少滋味,怕也只有个中人方能品味。
先生山下访友,随行欢喜。横渡一江后,千山万水的云游疲惫缓缓停落在一柴扉前。晚照当空。
青苔上的清影迷离,入夜后,空山夜雨。夜雨泠然声响,时有繁华俱灭之声。魏晋有客,建起竹屋二层,入于山中夜雨,一夜不眠听雨听风。那玉碎般的声音,该是如何惊心动魄。次日晨起,花落不知多少,却也任凭自缘,箫散容与。主人抚起《渔歌》(又名《山水绿》),“云冷山空,江寒月白之兴”。一丝一忽,一节一句,桨橹转折,横渡静江,游风轻起江波,空灵廓落。
先生回应《猗兰操》,似有《诗经》时代的风拂来,凤凰独立枝头,仰天轻吟,落入百丈深渊,冰寒炭热。又有万壑松涛,流水洗涤。一曲奏毕,余响渐远,如同寒山寺秋日的钟声般,抬眼望天,秋色又重了几重。孔子怀才漂泊的悲悯,悲怀之曲,疏而朗阔,渐行渐远,此处有了回响。
高士的山林隐逸,此处成万古寂空。
然行进于山下人家间,红尘氤氲,各种情愫萦绕在夕阳下橘黄色的街道。有琴声从高楼传来,飘飘渺渺,浸染了凡俗的思念与渴望,甚至隐含了哀至断肠的意味。先生说道:“琴声的万蕴啊!”或是爱上层楼后无法望见彼方的斯人,梯横画阁黄昏后的怅惘,亦或是望断柳下远去马蹄尘的目光。
村另一方,又闻一曲。手指拨弄,点通心机窍,男欢女爱,喜怒醉醒。
遥想起司马相如用《如玉赋》换得绿绮,琴身隐约泛着幽绿。于卓王孙家琴声挑逗,赋出《凤求凰》,撩动春心,当夜离家,偕相如私奔。
红娘教张生学司马相如,在西厢的墙角东弹琴给崔莺莺听。“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怎奈伯劳燕飞各西东,尽在不言中。”
柴扉前,晚霞明灭或可睹。琴声缠绵不尽后蓦地一划,沙场硝烟尽起,柳絮漫天,刀光剑影,而又天长水远,化为高声繁华后的一生轻叹。哀艳。先生直立门前许久,迟迟不肯叩门,似有不堪承受之意。琴之本声圆润灵透,却奏出了如此之音,其中的情感仿佛即将溢出音符的回响,化为波涛盖面淹没而来。
春秋乐师师涓曾在晋平公前演奏,纣王的亡国之音,靡靡之声,其中诉说不尽的哀愁使得晋平公竟欲罢不能。奏时发生了异相,玄鹤结群而来,舒翼而舞,玄云伴随风雨而起,公立的帷幕顷刻化为碎片,檐廊上的瓦纷纷坠落,众人惊散。此后,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身患癃病。
然而韩非子在故事中强调的,无非是警戒不依周礼自制俗乐代雅乐。而伯牙当年面对空阔东海心生苦寂的《水仙操》,或许也带着这种哀。这是与所谓雅乐、颂乐对抗的。
而走出绝响的及康哥则并不此般认为。音乐天成,和声无相,音乐本无哀乐,是人已有的情感注入其中,诱导听着,从而“感荡心志,发泄幽情。”《广陵散》一绝,怕是只有朱熹不惋惜:“以某观之,其声最不和平,有臣凌君之意。”
最终一站,去寺中看法器表演。铙钹花飞舞,在僧人手中上下翻飞,花样层出,宛如杂技。招式各有其名:高空抛铙、黄龙缠身、猛虎跳墙、鹤立鸡群、独角莲花、枫树脱叶……本是佛门清净“潭影空人心”之所,渗透进了民间的欢快。其技深厚,似多年苦练。想必也精力了从铙钹声音摇曳,到飞天起舞的历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