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朋友喝茶聊天,聊着聊着,突然,好像有人大声的对我说,你停止说话,你必须停止说话!面对聊得正欢却嘎然而止的我,朋友一脸不解的看着我。我很严肃的看着朋友说,你有没有发现,我们每次见面的聊天内容出奇的相似,甚至连先后顺序都惊人的雷同。她开始短暂的思考状,然后瞬间出现惊讶的表情,“啊?真是这样!太奇怪了吧?怎么会这样?”。我告诉她,“亲爱的,你我都活在自己制造的轮回中”。朋友很是不解的说,你是不是学习傻了?佛教才说生死轮回。呵呵···好吧,我得好好跟你讲讲“轮回”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轮回?
心理学老师武志红说,所谓的轮回就是,你在某一件事上不断地陷入到同样的格局里。
我和朋友一起回忆近半年的聊天情况,第一步通常是先泡茶、聊茶、品茶,第二步通常是你开始抱怨和老公的各种冲突和化解情况,第三步一般是我说自己的创业困惑焦虑和学习情况,第四步约着下次去哪见面哪玩。这就是一个纯玩的女人陷在了家的格局里,另一个家庭主妇陷在了不断想折腾、想寻找自我价值的格局里。
朋友发现,自己和老公每次的冲突和化解过程基本就是相同的模式,互相争吵、她大哭大闹、老公投降哄她、然后和解。只要仔细回忆,就会发现处理类似事情时,连思维过程都如此相似。
朋友越是这样回忆下去,越是感到恐惧,她问我,我怎么就活在不断重复的轮回中了呢?
为什么我们都活在轮回中?
美国心理学家斯考特·派克有一个说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童年时的经历,形成了一张心灵地图,并靠这张地图活在这个世界上。
心灵地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应对外界的经验,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不自觉的使用心灵地图提供的路径,因为熟悉,因为感觉安全,因为属于自己的,所以这张地图形成了一套生命逻辑,用起来越来越顺手,以至于我们不知不觉中把这些东西视为了真理,但实际上这都是太热爱自己的人生经验了。
就像埃克哈特·托利所说的“向思维认同”,认同了后就会形成执着,也会不想放下它们,因为放下就像是“我”被消灭一样。
就这样,有人总是活在肥胖、减重、再肥胖、再减重的轮回中;有人发现父母教育自己的方法,现在又这样教育孩子;有人发现每次分手后的痛苦都需要下一次恋情才能疗愈……如果你试着寻找,你也会冒着冷汗说,啊,我怎么能这样呢?
如果我们不喜欢这样的轮回,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我们不必惊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生命逻辑,也是保护层,就像是我们的外壳,用来和这个世界打交道时保护自己的。
我们需要借助这个外壳,慢慢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别急着把自己敞开。我们不仅观察外部世界,也观察自己的内在世界,发现关系中“坏”的他人和自己,接纳不完美。如果当我们越来越体验到“好”时,就会逐渐地将这个外壳打开,甚至放下。
当然认识自己,打开保护外壳是一个特别痛苦的过程,我们需要在每一个认识、每一次思维形成的过程里不断质疑自己,然后修正童年时期形成的心灵地图,开辟新的路径,找到破局的每个关键点,不断重复且形成新的生命逻辑、新的心灵地图,以及新的轮回。
人生的轮回、我们持有的这一套生命逻辑,并不是真理,它只是我们每个人的一套心理逻辑而已。
参考资料:武志红心理学课程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