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一闪——王勃闪亮登场,然后不见了(壹)

麟德元年(664年)的某个深夜,大唐帝国的权力中枢——长安皇城万籁俱寂,唯有司天台内灯火通明。

太史令李淳风,这位后世传说中能与袁天罡共创《推背图》的神级人物,正凝眉望向深邃的星空。突然,他的目光死死锁定了紫微垣。但见星垣之内,一道异光骤然而起,其明夺目,其行诡谲!

李老先生心头一紧,手中的星盘几乎端不稳。他急速推演,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额角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一旁的徒弟从未见过师父如此失态,怯声问道:“师父,莫非是彗星犯紫微,主刀兵之灾?”

李淳风缓缓摇头,声音因震惊而有些沙哑:“非也……比那更稀奇。是文曲星,刚才猛地闪了一下,亮得刺眼,然后……就不见了。”他顿了顿,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喃喃自语道:“这星象,亘古未有。要么是有一位绝世天才降生人间,要么……就是咱这位文曲星君喝高了,一头栽进银河里淹死了。”

就在同一时刻,千里之外的江南道洪州。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砸向大地,声势惊人。

十六岁的少年王勃猛地从噩梦中惊醒,心脏狂跳,仿佛刚从万丈高空坠落。他抹了一把脸上的冷汗,听着窗外如注的雨声,嘟囔道:“荒唐,真是荒唐,竟梦见自己从天上掉下来了……”

他殊不知,这场席卷天地的暴雨,正是文曲星坠落的天地异象——按现在的说法,这叫“天才降生专属特效”,自带BGM和顶级光影氛围组。

这位当时还籍籍无名的少年绝不会想到,自己将在未来短短十二年内,以最惊天动地的方式闪亮登场,震撼整个大唐文坛,然后又如这颗流星般骤然熄灭,留给后世一个永恒的、令人心痒难挠的文学猜想——“假如王勃活到六十岁”。

第一章:神童的烦恼与荣光

壹|家学渊源——河汾王氏的“内卷”

要说王勃这“开挂”的人生配置,首先得看看他的出厂设置——家庭背景。

他出身于河汾王氏,这可不是个普通家庭,堪称隋唐年间的“文化垄断寡头”。他的祖父王通,是隋末最牛的大儒之一,门生遍及朝野,号“文中子”,相当于学术界的泰山北斗,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宗立派了。他的叔祖王绩,更是了得,十一岁就名动长安,是初唐著名的隐逸诗人,自号“东皋子”,一生爱好就是喝酒和写诗,酒量诗才双双爆表,是李白的精神先驱之一。

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对王勃来说,既是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基因好,书香门第,家藏万卷,教育资源是顶配。不幸的是,家族内部的“内卷”压力实在太大了。

打个比方,王家过年吃顿团圆饭,那场面不像家庭聚会,更像一场高级学术研讨会。小孩子们表演才艺,别人家或许是背首《咏鹅》就能收获满堂彩,在王家的餐桌上,你得即兴作赋,还得用典精准,立意高远,否则都不好意思伸手要压岁钱。

他的父亲王福畤,本人也是学识渊博的官员,对儿子们的期望值直接拉满。他深知“王”姓在文化圈的分量,时刻督促儿子们要光耀门楣,不能堕了祖上的名声。在这种环境下,王勃的童年,基本就是在“爷爷好牛逼,孙子压力大”的凡尔赛氛围中度过的。

贰|六岁作诗?——神童的“人设”与真相

关于王勃是神童的记载,史料上白纸黑字:《旧唐书》说他“六岁解属文”,《唐才子传》更是夸张,说他“六岁善辞章”。

六岁什么概念?现代孩子六岁刚掰着手指头学加减法,小王勃已经能写出一手漂亮文章了。这难免让人怀疑:这“人设”里有没有家族营销和后世夸大的成分?

细究起来,“解属文”更可能是指他六岁就理解了文章的结构、韵律和写法,具备了创作能力,而不是真留下了什么惊世骇俗的六岁诗篇。但即便如此,也足够吓人了。

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小王勃可能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满地滚泥巴,而是抱着一本比他脸还大的书,看得津津有味。他父亲考他功课,他不仅能对答如流,还能举一反三,提出些刁钻问题,把老爹都问得一愣一愣的。

偶尔,他也会露出孩子的本性。或许某次,他正埋头苦读《论语》,窗外传来小伙伴捉知了的欢笑声。他抬头望一眼,眼神里闪过一丝羡慕,但很快又低下头,小声嘀咕一句:“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我还不到十岁呢,急什么。”然后继续和他的“子曾经曰过”死磕。这种早慧与童真之间的挣扎,是他神童光环下最真实的一面。

叁|九岁注《汉书》——挑衅学术权威的小P孩

如果说六岁能文还算“常规操作”,那他九岁干的事,就堪称“逆天”了。

他读完了《汉书》——这部巨著很多成年人读起来都头疼——然后,居然写了一篇十卷长的学术论文,名叫《汉书指瑕》,专门挑大学者颜师古《汉书注》里的毛病!

颜师古是谁?那是唐太宗钦定的学术权威,他的《汉书注》是当时官方指定的标准教科书,地位堪比现在的教育部统编教材。整个学术界都在学颜注、背颜注,谁敢说颜注一个不字?

但九岁的王勃就敢。他就像个眼光毒辣的“大家来找茬”终极玩家,愣是从这部权威著作里挑出了一堆错误:这里的注释不准确,那里的考证有疏漏,这个典故理解偏了……

这就好比今天一个三年级小学生,出版了一本《新版<现代汉语词典>错误修正大全》,指名道姓说编撰的院士们这里不对那里错了。消息传出,恐怕不止是学术界震动,教育局都得连夜开会讨论这娃是不是哪个外星文明派来的。

小王勃此举,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仅展现了他恐怖的知识储备和思辨能力,更透着一股属于天才的、睥睨权威的自信(或者说傲气)。这股劲儿,为他日后的人生轨迹,早早埋下了伏笔。

肆|十岁包揽六经——考试大纲已烂熟于心

到了十岁,王勃已经“包揽六经”,把儒家的《诗》、《书》、《礼》、《易》、《乐》、《春秋》这些核心经典全盘拿下,滚瓜烂熟。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他在小学毕业的年纪,已经自学完了全部初高中乃至大学文科的核心课程,并且理解了精髓。当时的科举考试,考的就是这些内容。相当于考试大纲还没公布,他已经把答案都背熟了,而且还是VIP深度解析版。

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当时河汾王氏家门口,肯定少不了慕名而来“踢馆”的文人。总有人不信邪,想试试这神童的成色。结果往往是,来者洋洋洒洒抛出个难题,小王勃不慌不忙,引经据典,对答如流,还能把对方论点里的漏洞点出来。几个回合下来,挑战者满面羞惭,拱手叹服:“神童之名,名不虚传!”然后灰溜溜地离开,成为王勃神童传说的又一个“背景板”。

周围的邻居们大概也习惯了:“瞧见没,又气走一个。老王家的孩子,那是文曲星下凡,跟咱们凡人不一样的。”

伍|《上刘右相书》——神童的政治首秀

积累了如此惊人的学识,总得找个机会变现……啊不,是施展才华。

机会很快来了。龙朔三年(663年),唐高宗和武则天巡幸洛阳,宰相刘祥道(时任右相)留守长安,主持工作,并负责“巡行关内,察访吏治民情”。

十四岁的王勃(虚岁十五)觉得,机会来了!他酝酿了一番,然后挥笔写就了一篇《上刘右相书》,这可不是普通的自荐信,而是一篇长达千言的政论文,堪称“大唐版少年中国说”。

在这篇文章里,他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文采,更针砭时弊,把国家的均田制、边防政策、选举制度、刑法宽严等问题挨个点评了一遍,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建议。文章气势磅礴,逻辑清晰,怎么看都不像一个十几岁少年的手笔。

刘祥道读到这篇文章后,反应和当年李淳风观星时差不多——惊呆了。他反复确认作者的年龄,然后拍案叫绝,惊呼:“此神童也!国之栋梁!”

大笔一挥:举荐!

于是,年仅十四岁(一说十六岁)的王勃,通过“神童科”的捷径,直接被授予“朝散郎”的官职(从七品上)。这是个文散官,但也是实打实的京官身份,相当于拿到了国务院办公厅的见习秘书岗,有了出入朝堂的资格。

和他同期入职的,多半是熬白了头才考中进士的老爷爷们。可以想象,第一次上朝时,侍卫看着这个身高可能还没戟高的半大孩子,一脸懵圈:“谁家娃娃走错门了?这是皇宫,不是戏园子!”

王勃的神童生涯,在此刻达到了巅峰。他站在了无数文人梦寐以求的起点上,光芒万丈。然而,命运的剧本,才刚刚翻开充满戏剧性的下一页。前方等待他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仕途,而是骤然而起的风云变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